◎李海燕
腊月二十八,邻居们炸扣肉、做包子等为年夜饭做准备。贴上红红的对联,挂上喜庆的灯笼,红墙房舍,泥瓦屋檐,都可贴出喜庆过年的氛围,只是小时候对过年的记忆大多来自于舞龙。
父亲是土改时的干部,土改时便学会了吹拉弹唱舞龙。小时候我从初一便跟着父亲舞龙的队伍,看着父亲戴着东北老军帽,帽子上那个带子没有系住,任由两个小耳朵耷拉下来,一走一晃动,一捣腾乐器,又一闪一闪,煞是好看,似乎跟着舞龙的节奏而来,我一脸崇拜地看着父亲,夜晚回家睡觉,梦里都是锣鼓齐鸣之声。
说起舞龙,父亲一脸自豪。他说龙由龙珠、龙身、龙头和龙尾构成,龙珠是有一个红色的布包裹的圆形的球,上面有铃铛,一摇动就叮铃作响,下面用一根红色包裹的木头把手连接起来,舞龙时一般走在队伍的第一位,引龙前进。
龙头用竹条扎成架子,糊上白色的纸,再涂上各种颜色,有脚、有嘴、有眼、有胡须,形态逼真,尤其是龙眼,威目圆睁,清澈透明,好不威严!
龙身与龙头一起共十一节,由十一个木头做成的龙把组成,再用黄色的布包裹在龙把上,黄色的布两侧绘有龙爪、龙鳞,栩栩如生。相比较龙头,龙身的把手就轻多了,所以龙头一般是身强力壮的人才可以舞的。
龙尾不是很大,小小的做成鱼尾型。
舞龙也是有讲究的。其一,必须下帖子。就是用一张红色的纸,上书"恭喜发财",送到别人家里,如若接了帖子便接了龙,到时候舞龙的队伍必定会来到你家。帖子一般都会送达到每家,不论贫富贵贱。
其二有固定的乐器班子,一面锣,一面鼓,两个唢呐,两个钹,一共六人,其中唢呐是主唱,父亲是其中一个抄钹的人。让父亲唱一下曲目,他都无法完整想起,但只要音乐一响,他就会不差分毫地抄起钹,或许是这种传统文化已根植到父亲的血液中。
其三舞龙者必须是从上游舞至下游,舞完之后还要"剐龙",其实也就是春节舞龙后,龙身的布要清洗干净,龙珠、龙把、龙头要放置好,以便来年使用,农村称之为"蓄龙"。
舞龙最有趣,远远的就听见锣鼓齐鸣。唢呐齐唱。钹有力的激荡声,把春节的快乐渗透到空气中的每个角落。树也好,墙壁也好,山沟沟也罢,都成了蒙面的鼓皮,又把原有的声音回送,和着原来的声音,就是一场旷古未有的音乐盛会!
有原地抡舞的,一般是舞左半圈走一小碎步,舞右半圈走一小碎步,龙在原地上下盘旋,左右逶迤,这叫神龙发威,气壮山河。只是最辛苦的要数第一把和最后一把,第一把龙头最重,舞龙者必须是背阔腰圆者才能胜任。龙尾最轻,龙头向左时,龙尾除了迎合前面的舞龙者,还必须碎步快跑到左边前面让龙头咬尾,接着又要快步回到队伍的最后,从右边碎步快速跑到龙头位置。只看到舞龙尾者左右跳腾如小丑一般,看客们纷纷手指着他,乐呵呵的,所以龙尾需个子小巧之人才能胜任。原来,舞龙也需安排得当。
也有追着红色的龙珠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飞入云端,忽而低俯如入海波浪,蜿蜒腾挪,气势非凡。也有手持龙珠的人,指挥舞龙者摆好几个字,绕场一周后,锣开鼓响,舞龙者有序地散开,回到自己的位置,又开始抡舞,此时主家必须燃放鞭炮,以示感谢,乐队各司其职,齐鸣奏乐,一派欢乐祥和。
老的喜笑颜开,拱手恭喜,小孩趁机去主家要点农家自做的点心,一哄而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欢乐氛围便在小院里氤氲起来,直到夜幕时分,山中雾气也趁机弥漫开来,锣鼓唢呐钹声弥漫开来,久久不肯散开。
锣鼓声渐远,总觉得年味也越来越薄,很难再见到舞龙,但根植于内心的温暖却一直都在。与其说根植于心的是温暖,还不如说是传统!我何其有幸,父亲在我童年里留给我的不仅仅是温暖,更是传统的传承!我能留给我的孩子的恐怕也只有春联、年夜饭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