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总编辑:宁霞 时报热线 :86885555 注册   登录
星沙时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返回版面

童年的“纸包”

      ◎易美文

      过年了,人们争相挑选各色年礼,食品、衣服、化妆品、保健品、玩具应有尽有,大包小包,琳琅满目。卖红包处更是火热,摆满了大小不一、各式各样的红包,购买者络绎不绝。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年礼——“纸包”。

      那时过年前,妈妈就会叫我们到供销社的南杂店或代销店购买送亲友的礼品——因用纸作包装物,所以我们习惯称之为“纸包”,都是些南花豆、麻花、桔饼、红枣和蛋糕等之类的副食品,一般是一斤装。

      营业员站在长长的柜台内,将一张正方形的灰白色食品包装纸铺在柜台上,称好食品后,小心翼翼地倒在纸上,双手从纸张的两对角开始对折,眨巴眼的时间,就玩魔术似地将食品包成不同的式样,有长方体也有椎体的,印象中蛋糕等外形规则的食品更多的是包成正方体,有棱有角,然后从柜台下扯出一根大概是席草类的专用带子熟练地扎好。全套动作像在表演一般,麻利流畅,一气呵成,想来都是些训练有素的员工,因为有人试过,却怎么也包不出那么好的式样来。

      到走亲戚时,人们就提着各种“纸包”相互赠送,一般是每家两包,根据亲疏程度,内装食品的贵贱会有所区别。

      我家有个大柜子,一到过年就会摆满各种“纸包”,当然多数是亲戚送的,妈妈会将娭毑爱吃的“纸包”留下,然后将其它的“纸包”进行调换、搭配,以便给人还礼或转送到别的亲戚家。当时也没有塑料袋,路近的一般就用手提着,路远或天气不好时,会用布袋子装起来,遇到下雨天可要小心地护着纸包,怕沾着雨水,遇到水纸会湿甚至破烂,那样就不客气了,别人拿着也不能再转送了。

      但我倒是希望自家收到的纸包有那种情况,那样妈妈就会拆开给我们吃。当然,也会有淘气且馋劲难耐的小孩子故意捅破家里的纸包偷吃,后果可想而知,家庭条件稍好点的,会遭来责骂,条件差或父母脾气不好的,肯定会挨揍。

      “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地方,拜年拜到初七八,洗过池缸洗过錔。” 这句谚语意思是:大年初一和初二分别是自家儿孙和女儿女婿来拜年,之后就是亲戚和地方客了,到了初七初八以后,亲戚朋友基本都来过了,装食品的器皿也空了,可以洗了。十五过后,年就彻底过完了,纸包从张家转到李家,又从李家转到朱家,被不断转来送去,最终尘埃落定,终于有了归属,于是被留下来被慢慢吃掉,但保鲜期短的如蛋糕等,如果在流转中没被吃掉则可能上潮变质。

      当时农村的防潮工具大多用石灰缸,我娭毑就有一个专门用来放“纸包”的石灰缸,就是在陶缸底部铺上一层石灰,将缸口密封住,食品放在里面防潮效果一流。但里面的吃食宝贝得很,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吃得到的。

      我家现在还流传着一则小时候的笑话:“大哥是娭毑的满崽!”那是因为我弟弟有次发牢骚,说我娭毑不给他零食吃,我妈就逗他,问,你娭毑的“纸包”都给谁吃了?他说:“她只疼她的满崽咯,都给她满崽子吃了!”问他哪个是娭毑的满崽,他答,还不是某某某——说的是我大哥!因为弟弟不懂事,见娭毑只偷偷地给零食给她最疼爱的长孙吃而不给我们几个小的,以为大哥是她的满崽!

      时代在不断前进,人民生活水平已节节高涨。如今,物质已是极大丰富,礼品包装也形形色色,客气又功能多,即使是散装食品,也会有个塑料袋提着,方便又防水。现在的小孩子更是幸福,不会再如我们小时候,眼巴巴地望着那些来来往往的“纸包”吞口水。现在送礼也更加简便直白,红包一塞就完事。但那传递着浓浓亲情的小小“纸包”总是让人记起,那带着浓浓年味的“纸包”时代总是让人难以忘怀。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