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刊|长沙县教育局:让幸福教育在家门口升级
文/李丹 谭映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怎样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长沙县风劲扬帆,奋进勃发,用实干、包容和创新留下了一串串奋斗足迹。
优质发展 教育资源量质齐升
2016年1月,长沙县第一所本土教育集团——盼盼教育集团成立,标志着长沙县教育正式进入抱团式、均衡式、共享式发展新阶段。随后,长沙县又相继成立了松雅湖、大同星沙、天华、泉星4个小学教育集团和六艺天骄、湘龙2个幼教集团,力争让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教育集团均衡配置,覆盖更广范围,惠及更多长沙县学子。
如何让优质教育资源打破校与校、学区与学区之间的界限,突破区域行政壁垒,除了发展壮大本土教育集团,长沙县还大手笔推出了合作办学。
“它建设的每一天都让我们充满期待,名校就在家门口的感觉真的好!”2020年9月,榔梨街道紫东苑小区的家长黄霞将孩子送进新建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星沙实验小学时激动地说。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星沙实验小学只是长沙县引进优质资源合作办学的一个缩影。短短几年,长沙县与北师大、长沙师范、湖师大附中、长郡中学、大同小学、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南雅中学、博才小学、雅礼实验中学等10多家优质学校合作办学,与湖师大附小、长郡麓山国际学校的合作也即将签约。辐射范围从城区延伸到农村,从义务教育延伸到全学段,点上争艳、面上开花的优质资源布局逐渐成型。
在集团化办学和合作办学的引领下,长沙县优质教育资源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也为名校长、名师的成长培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020年12月24日,在路口镇中心小学,长沙县伍英名校长工作室学员与路口镇中心小学谭娟工作室成员汇聚一起,围绕乡村教育现状、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讨论热烈。赶着来参与活动的,还有路口镇周边乡镇多所学校的校长、老师。
在长沙县,名校长、名师被赋予了必须办好一所学校、带好一个团队、辐射一个片区或者引领一门学科的责任与使命。培训讲座、上示范课、评课常态化开展,带动了一大批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爱学习、重研讨、比业务在全系统蔚然成风。2020年,全县有特级教师14人,省市县名校长14人、卓越教师304人、名师工作室25个,促进了教育质量的高位提升。
均衡发展 教育公平彰显民生本色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近五年,长沙县教育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10.96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主要用于广覆盖、保基本,尤其是重点解决“城市挤、乡村弱”难题。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星沙城市品质的提升,长沙县星沙城区每年净增中小学生8000多人,学生快速增长导致城区学位严重不足。为保证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孩子顺利入学,学校新改扩建按下“加速键”,近五年全县共投资近30亿元,新建义务教育学校24所,扩建学校5所,增加公办义务教育学位近5万个。新建学校数量在过去的基础上翻了两番,全面消除了义务教育大班额,学生就读环境不断优化。
在解决城区大班额问题的同时,补齐“乡村弱”发展短板一刻也未放松。五年间,长沙县完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163所,建成结对帮扶学校36所、教学教研联合体17个、网络联校91所(主校30所、分校61所),全县所有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100人以下)都纳入网络联校建设范围,每所农村偏远小学的后面都有一所优质城区小学作后盾。
2020年11月10日,在长沙县泉塘中学教室内,泉塘中学与春华中学、双江中学等多所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教研联合体活动,大家畅所欲言,共谋发展。
同时,不断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立6个市级农村名师工作站,新招聘357名教师分配到农村学校,定点培训乡村教师400名。农村学校教师高级、中级岗位结构比例高出城区同类学校3-5个百分点,不断引导优秀教师从名校、大校向相对薄弱学校合理流动。近三年,共有70名校长、优秀教师主动下乡,乡村学校呈现出名校结对、名师下乡、学生回流的可喜局面。2017年在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分类监测工作中,长沙县获一类地区进步排名和实现程度全省第二名,2019-2020年连续两年获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县级优秀组织单位”,2020年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际综合差异系数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小学为0.351,初中为0.267)。
共享发展 教育服务传递城市温度
“感谢政府,让我的孩子能享受公平教育的机会。”今年,湘龙街道的外来务工人员陈某夫妻俩很是高兴,在星沙奋斗了几年,他的孩子刚好符合政策,分到了工作地附近的湘龙小学。“孩子还是带在自己身边好。”
据了解,长沙县城区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比达60%左右。为让这些孩子共享发展红利,长沙县连续五年坚持实施“阳光招生”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公示学区、相对就近、免试入学,公平、规范、有序成为招生入学新常态,产业工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三残”儿童全部实现了100%入学。近五年,义务教育阶段安置随迁子女就读年均达2万人以上。
办有温度、幸福的教育,长沙县一直在路上,已连续17年实现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失学,2018年教育精准扶贫新模式作为全国唯一教育案例,获评全国民生示范工程。率先全国按公安部、教育部标准为全县公办中小学配齐配足专业保安,“四个100%”全部落实到位,全县所有中小学校食堂标准化建设和明厨亮灶工程实现全覆盖。荣获全国家庭工作先进集体、湖南省校车管理先进单位,成功创建全国农村职成教育示范县、湖南省平安校园建设先进县。
“空调安好了!”看着宿舍、教室里一台台崭新的空调,星沙中学的学生们奔走相告。该校师生掩饰不住兴奋,互相分享着喜悦。长沙县自2019年起实施为公办学校安装空调的“暖心工程”,惠及近10万学生。
暖心不止如此,2020年长沙县投入1800万元,对30所城区中小学校进行“厕改”,改造沟槽式蹲位5018个、沟槽式小便斗2714个。全县有32所学校2.7万左右的学生参加了课后服务,破解“三点半”难题。同时,不断扩充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资源,近五年普惠性幼儿园占比由“十二五”末不到70%提高到85%,其中公办占比由“十二五”末不到15%提高到38%,“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长沙县教育的温度,还体现在质量评价上。长沙县一直坚持“从起点看变化,从入口看出口”的质量评价观,将县内两所省示范高中的到校指标生比例提高到65%,让两个学校保持适度竞争,坚决不跨区域招生,极力扩大初中毕业生享受优质教育的可能性,全县约20%的初中毕业学生能上省重点。在生源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通过从初高中学段衔接、多元特色发展、改革评价方式上发力,长沙县教育质量逐年攀升,2020年高考本科一批、二批上线率分别超过省平均16个百分点和25个百分点,学考合格率提高到99.84%,创近年来新高。
创新发展 面向未来蓄势而发
每年的教师招聘考试,都会有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质人才涌入。近五年,长沙县共招聘(引进)教师3000多名,至2020年,全县高中专任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比例达12.5%,初高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98%、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比例达100%,幼儿园专任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82%,教师的入职学历不断提高。
教师稳住了,教育才能行稳致远。2012年起,长沙县率先全省推行教师备案制管理。每年新招聘教师由县教育局牵头,人社、编委办共同参与,纪委全程监督,新入职教师全部实行备案管理(一中、实验、职专除外),分批次纳入编制管理。目前,已为截至2018年招聘考入的备案管理教师办理了入编手续,入编教师人数共计1700余名。这一举措破解了因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不足而需大量聘请校聘教师的难题。2020年下期全县减少校聘教师至1296人,将校聘教师的比例控制在15%以内,远远低于其它区县校聘教师比例。未来三年,长沙县校聘教师的比例将控制在10%以内。
在长沙县,教育行政部门还从进校园活动审批、电子化考核与评价、压缩检查评比等方面为教师减负,让教师更加专注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升。长沙县连续五年获评市级“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优秀组织单位,各级优课数量和比例年年处于地区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长沙县插上了智慧教育的翅膀,将智慧教育全面纳入《长沙县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规划(2021-2025)》,成功创建全市智慧教育优秀示范区,培育了市级“未来学校”3所,建成了“长沙县课程资源智慧云”,动能满满面向未来人工智能、新高考改革和教育总体评价改革的考验。
夯基垒台,必将积厚成势。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集中优势资源去打造一两所“名校”已成为过去时。在提升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的进程中,长沙县将以乘风破浪的责任担当为帆,以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作桨,顺势擎起“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教育强县”这面大旗,护航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静心等待,长沙县“校校成名校,师师成良师,生生都成才”的教育愿景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