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周刊|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前言
2021年3月3日第八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该节日是为提高人们对世界野生动植物的认识,由联合国大会于2013年12月20日决定设立的节日。2021年“野生动植物日”的全球主题是“森林与生计:维护人类和地球”,我国主题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日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公告,公布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这是《名录》1989年1月发布施行以来,32年来首次迎来大幅调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名录》中还新增517种(类),种(类)数量增加近一倍多。
为什么要大幅调整《名录》?调整有哪些亮点?将给野生动物保护带来哪些影响?下面为你解答。
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意义
保护野生动植物就是保护人类的家园
生物多样性给人类提供了各种资源与服务,与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受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过度的人类活动,已经对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近年来,物种灭绝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自然灭绝的速度,现在每天都有近百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它们的灭绝会导致许多可被利用的基因消失,更会导致自然界的平衡失调,从而对我们的生活乃至生存造成重大的影响,由此所造成的损失是我们永远也无法挽回的。
中国是全球野生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仅脊椎动物种类就达6500多种,约占全球脊椎动物种类总数的10%。其中,陆生脊椎动物种类达2100多种。大熊猫、朱鹮、金丝猴、华南虎、扬子鳄等47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是仅分布于中国的特有物种。其中现有国家Ⅰ级保护陆生野生动物98种、国家Ⅱ级保护陆生野生动物308种,具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1591种以及昆虫120属所有种等都纳入保护范围。
中国也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大约有 35856 种高等植物,约占全球总数的 10%,居世界第三位。其中石松类及蕨类植物 2129 种、裸子植物 237 种、被子植物 28996种。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的四大起源中心之一,是许多重要农作物和果树资源的原产地;还是世界上园林花卉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种类超过7500种,拥有温带几乎全部的木本植物属。当前,由于生境丧失和破碎化、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环境污染、入侵物种竞争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中国的植物多样性受到了日益严重的威胁,受到威胁的植物物种约3879种。
动植物和人类唇齿相依,我们的衣食住行大多由动植物提供,离开了它们很难生存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人类与动植物都是大自然家庭的一员,保护赖以生存的动植物,也是珍爱生命,珍爱我们自己。
保护野生动植物是全社会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需要提高全民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使积极保护野生动植物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科普拓展
1.野生保护动物 wild protected animal:
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我国受保护的野生动物有4大类:①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为两级,即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②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即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前称三级保护野生动物)。③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④我国参加的有关国际公约和国际协定中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
2.野生保护植物 protected wild plants:
指原生地天然生长的珍贵植物和原生地天然生长并具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文化价值的濒危、稀有植物。野生保护植物分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又分为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即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以前称三级保护野生植物)。
3.珍稀植物 precious plant, rare plant:
分布区狭窄或分布区较广但零星分布、种群数目稀少而不常见的一类植物。这类植物并不面临立即灭绝的危险。中国特产的单型科、单型属或少种属的珍稀种类,被列为国家 1、2、3 级保护植物。
4.濒危植物 endangered plant:
在生物进化历程中,处于灭绝危险的植物。其种群数目逐渐减少乃至面临绝种,或其生境退化到难以生存的程度。在中国,濒危的蕨类植物有原始观音座莲、桫椤;濒危的裸子植物有篦子三尖杉、台湾苏铁、大别山五针松;濒危的被子植物有人参、坡垒、吊皮锥、天竺桂。
5.珍稀动物 rare animal:
指在自然界较为稀有和珍贵的动物。包括陆生动物类、水生动物类、两栖类。
6.濒危动物 endangered wildlife:
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及其分布范围已减缩到难以维持生存而濒临绝灭或有绝灭危险的野生动物。
绿色焦点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32年来首次大幅调整,新增517种(类),种(类)数量增加近一倍多
野生动物保护要求更高了
豺、长江江豚等65种野生动物由国家二级保护升为国家一级保护 新《名录》共列入野生动物988种(类)
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国家对野生动物实行分类分级保护,对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分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89年发布后,直到这次大幅调整之前,除2003年和2020年分别将麝类、穿山甲所有种调升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外,没有进行过系统更新。
30多年间,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濒危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濒危程度得以缓解,而部分野生动物濒危程度加剧,还有一批新的珍贵、濒危物种随着研究的深入被发现,需要及时保护。所以,《名录》进行科学调整十分必要。
新《名录》变化很大,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范围大大增加。从这组数据中,变化之大可见一斑:
——在保留原《名录》所有物种的基础上,新增517种(类)野生动物,比原先受保护物种总量还多。其中,大斑灵猫等43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狼等474种(类)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将豺、长江江豚等65种野生动物,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升为国家一级;熊猴、北山羊、蟒蛇3种野生动物,由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调整为国家二级;
——新《名录》共列入野生动物988种(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34种和1类,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746种和7类。上述物种中,686种为陆生野生动物,294种和8类为水生野生动物。
新发现的濒危物种,在这次《名录》调整中倍受关注。本次调整及时列入了我国近年新发现、有新分布记录的珍贵、濒危物种。如白颊猕猴、懒熊、红鬣羚等物种,在西南地区呈小种群或边缘性分布,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需对其开展重点保护。
《名录》调整纳入更多物种,需要配套相应的资金、技术、人员等,有关部门要制定配套管理措施。物种纳入国家重点保护范围后,应尽快制定拯救计划,恢复受威胁物种种群与栖息地。还应结合保护地建设,加大力度保护珍稀物种的栖息生境。
明晰责任,做好协同,能力建设得跟上。加强监管,强化公众参与,保护才能出实效。
保护野生动物,不应以损害当地居民的利益为代价,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及野生动物致害补偿机制,引导当地居民从野生动物保护中获益,吸引他们主动参与,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另外,要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落实地方政府责任,确保珍贵、濒危物种种群及栖息地安全,严格执法监管,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将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科学认知,引导公众自觉抵制违法行为、支持保护工作,形成社会各界共同保护的良好局面。
以上文字内容由李生辉、江鹏综合《人民日报》、网络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