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群英谱|杨展:抗敌捐躯献青春 短暂人生为革命

  河北平山县城西北方向40公里,为寨北乡主投沟村。村后的帝王山脚下,海拔600多米处,丛林茂密。沿着崎岖的山路行进。葱郁的草木间赫然出现一座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墓。墓前立有青色的花岗岩石碑,碑上刻着“杨展烈士纪念碑”的字样。杨开慧烈士的嫡亲侄女、陕北公学的优秀学员、女烈士杨展就长眠在此。

  杨展(1920—1941),杨开慧胞兄杨开智唯一的女儿,1920年10月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县清泰乡板仓(今属长沙县开慧镇)。

  1930 年,杨展的姑母杨开慧不幸被捕,于11 月英勇就义,陈尸浏阳门外识字岭。而此时距离杨展的叔叔杨开明被害刚刚过去半年多,年仅10岁的杨展当时非常愤怒,说:“我去把姑妈背回来,我要为姑妈报仇!”亲人接连为革命而牺牲,已经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撒下了革命的火种。

  稍大后,杨展进入长沙周南女子中学就读。在学校,杨展积极行动响应抗日救亡的时代号召,她团结周南女中的进步同学,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一方面,她利用学生会以各种形式在校内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路线、方针、政策;另一方面,她与同学组织秘密读书会,分享进步报刊。

  1937年12月,她在长沙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周南女中的首任党支部书记。她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利用假期深入农村,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她回到了家乡长沙县东乡板仓村,详细调查当地农民的思想情况,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她为此专门写信与姑父毛泽东交流,提出在农村进行实践活动遇到的困惑与自己的思考,这些思想至今还在闪耀。“有个学生从湖南写信来说:‘在乡下一切都感到困难。单独一个人作宣传工作,只好随时随地找人谈话。对象都不是无知无识的愚民,他们多少也懂得一点,他们对我的谈话很有兴趣。可是碰了我那几位亲戚,他们总说:中国打不胜,会亡。’……”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专门提到了杨展的来信,并以她的信文为依据驳斥了中国必亡的论调。

  1938 年8 月,经党组织批准,杨展前往延安,进入陕北公学栒邑分校学习。陕北公学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分外艰苦,天是屋顶,地是教室,膝盖是桌,包裹被子的油布就是黑板。当时学校里文具、纸张等物品奇缺,杨展每次收到家里寄来的学习用品,都会和大家分享。住在新挖的窑洞里,空气潮湿,但又因缺水而无法经常洗澡,许多学员不能忍受身上长虱子的困苦,杨展第一次长虱子时却哈哈笑着大方解嘲道:“同志们,我的头发上长虱子了。”艰苦的条件成为杨展进步的动力来源,她总是能够以坚定乐观的心态去克服一切困难。

  在陕公学习时,杨展有了更多和姑父毛泽东见面的机会,毛泽东也常常关心侄女的生活,与她交流心得。心向革命的杨展很受毛泽东喜爱,毛泽东说她身上有杨家特有的无畏精神和上进精神,是值得培养的革命“后来人”。1939 年夏,中共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等四校合并,创办华北联合大学,挺进敌后办学。考虑到杨家的情况,学校原本安排杨展留在延安马列学院继续学习,她却坚决向组织提出申请,要求去前线、去抗战最需要的地方开展工作。

  开赴敌后的行军途中,杨展总是斗志昂扬、热情主动地做宣传鼓动工作。队伍里传来她的歌声,战士们总是精神抖擞,很多人亲切地呼唤,“展伢子,再来一个!”每到宿营地,她又积极帮助炊事班烧水做饭,忙碌不停,处处表现出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

  在1939 年深秋,历时三个多月,跋涉1500 余公里,跨越陕晋两省,这支革命的文化大军终于抵达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杨展被分配在华北联合大学政治部组织科工作,后又转到教育科,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她先后当选“模范妇女”“学习模范”,还被选为华北联大第二次党代表大会代表。

  1941 年9 月,日军对晋察冀边区发动了“铁壁合围”大“扫荡”,边区军民开展了反“扫荡”斗争。面对残酷的形势,华北联大校部被迫转移。14 日凌晨,日军偷袭了校部部分机关的隐蔽地——滚龙沟西坡,将杨展等200 余名同志包围。杨展和华北联大校部直属队队长赵显正、政治理论教员宋士达等组成一路进行突围。太行山脉,山高路险,当越过一个山梁时意外突然发生,杨展脚下的石块被子弹击中崩裂,她摔落山崖、生死不明。赵显正队长艰难攀援至崖底,发现杨展已经倒在血泊之中,她用最后的力气断断续续地说:“队长,你不要管我,去带领大队同志吧!”“我不行了,不能和同志们一起转移了。我死后,请你把情况告诉党和同志们。待抗战胜利了,请转告我的父母。”

  21 岁的杨展为了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将她年轻的鲜血洒在了晋察冀的山岗。一个多月后,敌人撤退,华北联大的同志们和当地群众将杨展掩埋在了她所牺牲的山脚下。

  杨展的父母,一直在等待革命胜利后女儿归来,然而直到解放后,才等到毛泽东的一封电报:“展儿于八年前在华北抗日战争中光荣地为国牺牲,她是数百万牺牲者之一……”

【作者:】 【编辑:王嫔】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百年风华群英谱 百年风华群英谱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