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群英谱|陈培荫:转战洪湖图大业 拨云见日慰忠魂

  陈培荫,1899年生,今长沙县果园镇人。其父陈望生是私塾先生,家中薄有田产。他读诗书,知礼义,常以“忠、孝、仁、悌、礼、义”的思想教育子女,平时总津津乐道地给他们讲水浒英雄杀富济贫、岳武穆精忠报国的故事。陈培荫自幼随父读书,心怀大志,豁达开朗,体魄健壮,品学兼优。在长沙城南中学读书时,与胞兄陈伏泉、同乡李亚农一道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0年入湖南第一纺织厂任技工,发动工人团结一致,与资本家进行斗争,参加过长沙泥木、织造等工人罢工运动,始终站在斗争前列,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8月,党组织派陈培荫去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当时他28岁,妻子王叔容27岁,女儿陈耆瑞尚是呀呀学语的稚童,襁褓中的儿子陈让夷出生只有47天。但为了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和革命事业的成功,他毅然踏上了赴苏深造的艰辛历程。在莫斯科学习期间,他很快突破了语言关,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到科学军事思想,从枪械射击到部队指挥,他都几经历练,思想有了更高层次的进步,水平能力有了空前提高。虽说当时生活艰苦,共产国际领导人思想宁“左”勿右,学员中派系滋生,留学环境一度混乱。但他始终保持着清醒头脑和严谨的学习、生活作风,不爱伏尔加白酒的浓烈,不恋莫斯科郊外浪漫的夜晚,更不参与留学生中的宗派活动。

  1930年,三年学习期满,陈培荫匆匆回国。他没有抽时间回老家看望父母,探视妻儿,只身奔赴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担任湖北省鹤峰县委书记。1931年任红三军第九师政治委员,同师长段德昌一道,率领全师进行第一、第二次反“围剿”斗争,巩固发展洪湖革命根据地。当时红军枪械破旧,弹药奇缺,主要靠奔袭、夜战、近战出奇制胜。在贺龙领导下,他和段德昌指挥部队机动灵活,越战越强。恩施、鹤峰、石门、临澧、监利,洪湖连成一片,湘鄂西两革命根据地进入最繁盛的时期。但是,由于夏曦在湘鄂西根据地所执行的“左”倾路线的影响,洪湖苏区和红军内部不久就祸起萧墙。在夏曦“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战略方针指导下,红军打大战,打阵地战,从而导致严重挫折,根据地越打越小。夏曦还在根据地大搞所谓“肃反”,把对他所执行的“左”倾路线提出质疑的党政军领导人打成“改组派”“AB”团,使大批根据地的党政军领导干部惨遭杀戮。陈培荫是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他先后任红九师、红七师、红八师政委,率部转战湘鄂西七千里。1933年9月,他在鹤峰县朱家山殉难,长眠在神农架武陵山脉崇山峻岭的万壑松涛中。

  如今,翻开《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国红军人物志》,走进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洪湖革命老区瞿家湾纪念馆,陈培荫的英名均赫然在目,他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作者:】 【编辑:吴家齐】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百年风华群英谱 百年风华群英谱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