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群英谱|陈启科:武略文韬济世才,以身许国屡立功
在长沙县烈士陵园长眠的烈士中,有一位是刘伯承元帅当年在苏联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留学时的同学,他的名字叫陈启科。
陈启科,字舆逸,后改为宇一,又名惠之,湖南省长沙县尊阳都拔茅田(今属长沙县金井镇)人,1906年2月生。其父陈汉卿,开中草药店,兼务农业,乐善好施,深为乡里称赞。
1920 年,陈启科考入开物农校就读。在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中,陈启科受到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思想逐趋进步,渴望一天能改变农村贫苦落后、贫富悬殊的面貌。
1922 年,陈启科从开物农校毕业,考入长沙广雅中学。在参加社会进步活动中,他有幸认识了长郡中学的进步教师熊亨瀚和陈赓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学,在他们的引导和帮助下,他开始阅读《共产党宣言》等小册子,更加积极地参加反帝爱国活动。
1924 年春,广州陆军讲武堂来长沙秘密招生,在熊亨瀚等进步教师的支持下,陈启科与陈赓等一批进步同学踊跃报考,并在 200 多人中脱颖而出,被广州讲武堂录取。为表示自己决心,他将自己的字“舆逸”改为“宇一”,以示要打倒封建军阀,统一全国之意。同年 6 月,国共合作的黄埔军校开学,陈启科与陈赓、左权等 100 多名同学转入黄埔军校,成为第一期第六队的学员。
陈启科很快就接受了初步锻炼和考验,在1924年10月平定广州商团叛乱的战斗中,初试锋芒;在1925年初讨伐军阀陈炯明的炮火里,冲锋在前,英勇杀敌;在同年6月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和刘震寰叛乱的战斗中,屡立战功。不久,他在陈赓、左权的帮助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逝世后,苏联政府为了援助中国革命,在莫斯科办了一所孙逸仙劳动大学(中山大学),专收中国留学生,以培养革命人才。陈启科、左权等被保送去该校学习。
1928 年,陈启科以优异成绩转入莫斯科红军军事学院(即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同在这里学习的,还有后来的共和国元帅刘伯承、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副参谋长左权。
1930年春,工农红军进入开辟中央苏区的时期。由于国内革命斗争的需要,4 月,陈启科奉命回国。到上海后,他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主管东南数省党的地下工作,并设法为红军筹运军事物资。他精通俄语,为了军事斗争的需要,就在百忙之中开始着手翻译苏联军事著作《全民军事化》。可惜的是,没等到译完,他就牺牲了,已译出的部分稿子,也已失散无遗。
同年 9 月,党中央派陈启科前往江西,担任红三军团参谋长。当时,为确保从中央派往苏区人员的安全,由党的地下交通站遂站负责护送。行至武汉时,因交通站遭到敌人破坏,一时派不出适当的护送人员,他只得在武汉短暂停留。当时武汉正处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之下,到处暗探密布,许多党的干部被捕牺牲。陈启科因此十分小心谨慎,时而长袍,时而西装,时而扮成学生,时而化装成商人,住处也是朝住夕改。他的同胞哥哥陈启熙当时在武汉做纸烟生意,久别重逢的兄弟虽见过几次面,但每次都选择在很僻静的地方。面对无比险恶的环境,陈启科对革命前景充满信心。
10 月初的一天,陈启科在街上遇到莫斯科中山大学一位姓罗的同学。谁知此人已经叛变,陈启科不幸被捕,先关押在宪兵第三团,后解押到警备司令部。在这里,敌人软硬兼施,一次次对他劝降诱供,一次次对他用尽酷刑,还将他打入水牢……但都丝毫不能动摇他的革命信念。10月5日,这位年仅 24 岁共产党员,中共早期杰出的军事人才,在武昌东门外慷慨就义。
陈启科牺牲后,其兄陈启熙悲痛万分,将其忠骸先寄葬于湘阴苏家塅。1952年,长沙县人民政府将陈启科的遗体运回他的家乡——长沙县金井拔茅田安葬;2014年,又迁入新建的长沙县烈士陵园,供全县人民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