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群英谱|何德全:将军流血又流汗 不谋私利美名扬

  1897年9月5日,长沙县干杉乡贤塘尾村一户贫苦农民家里,一个小生命迎着萧索秋凉出生了,这就是何德全。3岁时,他的母亲在贫病交加中撒手人寰。稍大一点,他就做了放牛娃,长工短工都干,吃的猪狗食,干的牛活。为了挣口饭吃,他1914年投入湘军。由于吃苦耐劳,机警灵敏,屡建战功,1922年入湖南讲武堂学习。北伐战争期间在国民革命军任排长、连长。后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他蓄意让被抓的共产党人逃脱,被上司查办,革职回乡。

  1930年7月,何德全带着14支枪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机枪连连长。随红三军团两次攻打长沙,后担任红三师特务营长、第十团团长。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高虎垴战役中,作战英勇,出奇制胜,战功卓著,被中革军委授予“英勇指挥”红旗和红星勋章。1934年10月,他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任十五团参谋长、第四师参谋长,率部参加了千家市、清水河、吴起镇、直罗镇等战役。

  抗日战争期间,他流血又流汗,先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大队大队长、独立旅兼鲁西军区第三四三旅参谋长,参加抗日根据地建设,指挥樊坝、朱庄战斗。1941年回延安,任八路军第十八兵站站长,率部在延安七里铺开展大生产运动。他身先士卒,吃苦在前,自己动手打造农耕工具300多件。还特意为自己打了一把四斤半的大锄头,与大家一起披荆斩棘,开荒900余亩,收获小米、苞谷、土豆及其它蔬菜不计其数。他亲自种的南瓜重45斤,豆角2尺多长,烟叶一片近1两。他还和夫人朱伟煤油灯下纳鞋,换回了5担小米。在1943年延安大生产总结大会上,荣获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亲自签署颁发的“建立革命家庭”嘉奖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授予的劳动模范称号。

  解放战争期间,何德全随军进入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东满护路司令。后任东北军政大学第一团团长、第四野战军军政大学副教育长、松江干部学校校长,为四野部队麾师入关、长驱南下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新中国建立后,他历任中南军政大学副教育长、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员、中南军政大学湖南分校校长、湖南军区副司令员。

  何德全战功赫赫,贡献卓越,却居功不傲,特别是不谋私利、不庇子女。他唯一的儿子何罗生在家务农,要求父亲安排个工作。这虽是举手之劳,但他硬是坚守原则。他说:“农业生产也是工作,国家百废待兴,你要安心农村,建设美好家园。”何罗生遵照父亲教诲,勤恳工作,入了党,还担任了农村党支部书记。

  孙子何树根在海军部队服役,复员回乡后,要爷爷出面安排个工作,他硬是不答应。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干革命,可不是为自家谋利益。你只有把自已锻炼成国家有用的人才,政府才会录用你!”

  1955年,何德全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是全国政协第三至第五届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1983年3月20日,何德全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作者:】 【编辑:刘果林】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百年风华群英谱 百年风华群英谱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