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周刊记者 陈琪 欧亚琦
一部人类的文明史,便是一部能源的更替史。每一次驱动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的,都是能源核心的颠覆性革命。今天,当绿色低碳的浪潮席卷全球,谁能率先驾驭新能源的力量,谁就能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竞逐中,赢得主动,立于不败。
在长沙经开区,一幅关乎能量与未来的壮阔图景,正飞速化为现实。在高速干线上,三一江山SE636型电动重卡满载着时代的包裹,无声而迅疾地奔向远方;一座虚拟电厂,正在数字空间里以毫秒级的响应,调度着成百上千个能源单元的供需;而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双百万”特高压变压器的超级工厂,正夯实着未来能源版图的基础。
当前,园区正以“1+N”政策体系为抓手,聚焦新能源汽车、氢能装备、先进储能等细分领域,着力补链强链,推动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项目建设全面提速,一个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装备生产基地正在加速成型。
首位产业向新行,
汽车集群实现绿色蝶变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作为长沙经开区首个突破千亿产值的支柱产业,市场的风口瞬息万变,面对新能源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转“危”为“机”,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与魄力。长沙经开区给出的答案是:果断跟上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步伐,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传统车企转型升级,引导和支持这一首位产业拥抱新能源,从而激活更为强劲和可持续的“第二增长曲线”。
在这场深刻的绿色转型浪潮中,园区内的领军企业纷纷挺立潮头,成为变革的先行者。三一集团的标志性项目三一重卡,早在2020年便全面布局并果断转型新能源重卡市场。凭借其在工程机械领域积累的深厚技术底蕴和品牌优势,三一重卡迅速在新能源领域打开局面,一跃成为行业“领跑者”,并创下了连续4年蝉联全国新能源重卡实销冠军的骄人战绩。这不仅是企业的成功,更是园区产业升级路径的有力证明。
广汽埃安的到来,让长沙经开区的“绿色转型”标签更添含金量。作为广汽集团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战略核心载体,广汽埃安长沙工厂从长沙广汽三菱工厂手中接过了历史的接力棒,开启了广汽集团在华中地区新能源布局的全新征程。步入其高度智能化的生产车间,只见各式各样的机械臂机器人整齐挥舞,生产线由数据驱动,实现了高度柔性化,能够支持超过10万种不同的个性化搭配方案,平均每53秒,就有一台崭新的新能源汽车从这里从容下线,驶向市场。
作为中国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商用车企业,北汽福田也在这里加速其新能源战略的落地。它已形成涵盖纯电、混合动力、氢燃料在内的全技术路线产品矩阵,覆盖商用车全应用场景。今年5月24日,其面向未来的欧航M6平台产品在长沙成功下线,标志着其正式全面进军新能源中重卡这一潜力巨大的商用车市场,此举将有力带动长沙超级卡车基地整体的新能源化转型升级。数据显示,今年1-7月,北汽福田7月整体销量约4.6万辆,同比增长19.8%,新能源动能强劲,累计销量约5.8万辆,同比跃升142.9%。
如今的长沙经开区,整个产业链都在同频共振。索恩格的全球新能源项目研发中心已建成投用,正加速冲刺新能源赛道;上汽大众长沙分公司前瞻性地布局了电池车间,致力于推动形成以新能源汽车和核心零部件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区;而总投资高达14亿元的博世长沙电驱动系统(中国)产业化研发中心项目,目前也正在加速建设中,未来将成为电驱动技术研发的核心力量。正是这股由点及面的磅礴力量,推动园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整车产值实现了45.1%的增长,首位产业的发展态势持续向新、向好。
新兴赛道聚链成势,
未来产业加速崛起
如果说新能源汽车是经开区迈入“绿色制造”的第一步,那么新能源装备产业则是未来增长曲线上的新支点。围绕这个极具战略价值的新赛道,园区通过前瞻性招商与项目导入,逐步构建起一条以智能、高效、可持续为核心的新能源装备体系。
作为全球制造业标杆,三一制定了“全球化、数智化、低碳化”的发展战略。三一氢能打通风光氢储用全产业链,以核心制氢装备为起点,深入煤化工、合成氨和甲醇、金属冶炼等高耗能行业,致力于将氢气真正变为“可用、好用、常用”的能源要素。三一氢能重卡项目位列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新一代氢能重卡将在能耗、轻量化、续航里程等方面持续提升,将超长续航从500km提升到800km,预计今年年底就会实现样车的生产,进一步带动我省氢能制、储、输、加、用全产业链发展。目前,三一氢能在国内稳居行业前三甲。
作为国内新能源供电智能装备领域的龙头企业,华夏特变选择在长沙经开区投资30亿元,建设其在华中的核心生产基地。该项目占地面积约296亩,规划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预计在年底即可完成主体工程。项目建成后,将具备国内行业最高级别的“双百万”特高压变压器的制造与试验能力,这对湖南相关产业提档升级、完善全国新能源供电智能装备产业链布局,乃至助力中国储能产业整体发展,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技术创新先锋企业则代表着产业的未来潜力。以中南大学资源循环研究院的创新团队为研发中坚力量的湖南钠能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专注于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这一前沿领域的研发与创新,其年产1000吨生物质基芦苇硬炭负极中试线项目,目前已全面投入中试且产品合格稳定,其在长沙经开区建设的总部暨产业化基地预计12月底前建成投产。该项目是园区新能源产业版图中一个重要的补链、强链、延链项目,具有极强的技术引领性和产业带动性。
前沿技术多点突破,
智慧生态赋能未来
如果说先进制造是产业的“硬核”,那么智慧化的能源应用生态和前沿技术的持续突破,则是驱动产业迈向更高层次的“软实力”。
星沙虚拟电厂就是这一逻辑下的创新样板。长沙经开区落户了湖南首家按市场规则注册入市的虚拟电厂——星沙虚拟电厂。截至6月,已聚合494家客户,聚合工商业负荷、分布式光伏、用户侧储能等各类资源55.3万千瓦,其中可调节能力4.42万千瓦。通过对它们进行实时监测、智能调度,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用户用能成本,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以某大型商超为例,其储能站具备6兆瓦时的最大储电容量和1500千瓦的负荷调节能力。通过接入虚拟电厂,参与需求响应时,通过其为商场用电负载放电,能为商场降低负荷1200千瓦以上。这些节省下来的电力,甚至可以根据相关政策,让商场在用电高峰期最高获得15600元的资金奖励。
星沙虚拟电厂的建设运营方湖南东方数智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模式不仅为区域新能源消纳和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还能帮助工商业用户降低用能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有效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鼓励各类资源广泛参与,长沙经开区管委会设立了300万元的专项资金,引导各类资源参与虚拟电厂聚合调节。
聚焦技术攻坚,长沙经开区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应用”全链条培育体系,加速突破科技创新,形成新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中国信通院中南研究院、电网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上海技交所中南中心、麦格米特全球研发中心等一大批重点平台形成多元共生、开放协同的创新矩阵。这些“最强大脑”正加速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推动科创成果以代际优势抢占市场制高点。
政策沃土固本培元,
创新体系构筑高地
“我们有技术、有团队、有装备,真正让项目跑起来,还得靠政策和产业链的支持。”这是三一氢能研究院院长王彰切身感受。他告诉记者,2021年,长沙经开区就将氢能列为重点发展产业,并成立专项工作小组,为包括三一氢能在内的氢能企业提供“全流程服务”。更重要的是,经开区在企业落地之后仍持续提供政策支持,如引导项目申报、对接客户资源等,帮助企业不断拓展能力边界。
实际上,任何产业的蓬勃发展,都离不开一片肥沃的政策土壤和一套完善的生态体系。为此,长沙经开区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该措施从培育新增长点、建设应用场景、打造标志产品、完善基础配套、参与标准制订等五大维度精准发力,为新能源等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大力度的支持。
在此基础上,园区以“1+N”政策体系为总抓手,着力构建起一个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一体化培育体系,旨在系统性地加速科技创新,形成新能源产业难以被超越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这一体系的成效已经初步显现。在2024年,园区就有6家新能源装备产业链企业的37个产品,成功入选了代表着高品质和高技术含量的湖南省优势产品名录。面向未来,园区的目标更加清晰和远大:到2025年,力争在新能源装备产业链新增5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研究中心;成功引入4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研发中心项目落户;并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套)核心产品。
风劲帆正扬,长沙经开区正以创新驱动塑造新能源产业竞争新优势,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链变,强化先进储能、电工装备等前沿领域布局,逐步构建完善涵盖研发制造、场景应用、能源调度的产业生态,加速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为湖南省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提供重要支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