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沙时报记者 刘丹青 通讯员 徐娟
近日,许多长沙县江背人的朋友圈被当地的移风易俗好风尚故事刷屏,点开“多彩江背”公众号,就能看到连日来“指尖讲习所”的推送,图文并茂、形式活泼的内容引得大家纷纷转发点赞。自今年7月多彩江背讲习所揭牌以来,江背镇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让讲习阵地在全镇遍地开花,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基层真正落地生根。
线上 反映群众真实心声
9月10日,是江背镇梅花社区居民万佳能的父亲万杰勇老人70岁的生日。人生七十古来稀,对于农村人来说,70岁生日是一件大事,万家却没有像一般的农村人家一样大操大办,而是选择了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了顿温馨的家宴。
老人和儿孙们欢聚一堂,大家纷纷亮出自己的手艺合力做了一桌家常菜,这个简单的生日充满了欢声笑语。这温馨的七十大寿被江背镇“多彩江背”公众号的指尖讲习所栏目记录了下来,微信推送发出后,在许多江背人的朋友圈刷屏。“喜事简办,值得学习!”“‘礼金’淡如水,情谊重如金。”不少人留言表达赞许之情。
这种移风易俗的良好案例在江背镇还有很多,五福村村民唐佳明家简办婚事,省了几万元;肖排村村民李正宏简办父亲丧事,婉拒礼金。这些移风易俗的美谈都给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江背镇自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来,大力推行移风易俗,涌现了一批典型事例,指尖讲习所推出了‘移风易俗事,我来带头说’专栏,通过讲述党员干部或村民移风易俗背后的故事,来倡导文明新风尚。”江背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多彩江背”公众号,江背镇推出了“白石路一号杂谈”,该栏目通过“小剧场+街头采访”形式,来宣传政策和反映群众真实心声,栏目包罗万象又紧贴生活,杂谈不只谈国事,更有家事,还有老百姓的故事。
线下 讲习所就在身边
7月,阳雀新村农民讲习所举行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讲座,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丁建峰主讲。“如何理解中国古代的‘家文化’?古代的‘家文化’对现代人有何重要意义?如何在家中培育孝亲之德,亲子之爱?”对于这些问题,丁教授讲得头头是道,村民们都觉得受益匪浅。“这样的讲座我们听得少,觉得很有意义。”村民章振喜听完讲座后说,“这个讲习所就在村里,希望以后能开展更多的讲习活动。”
这间讲习所设立在阳雀新村有着几百年历史的陈氏宗祠内。该村民小组共有160多人,其中九成以上姓陈,村上陈氏的宗祠、祖屋可追溯的历史有248年。去年通过整理、翻修屋面及墙体建成了新宗祠,村上与陈家人合作,设立了这个宗祠内的新时代农村讲习所。“在宗祠里办讲习所,就是希望能造福远近更多的居民,使讲习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主持修缮陈氏宗祠的村民陈志群说。
今年7月,江背镇举行了多彩江背新时代讲习所揭牌仪式。江背镇按照“有场地、有机构、有师资、有标识、有计划、有制度”的“六有”标准正式建立了多彩江背新时代讲习所。同时,江背镇五福、阳雀等多个村(社区)也同步设立了讲习所。
“我们将依托讲习所的平台,开展一系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活动或微宣讲。”江背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全镇的讲习所已举办了健康知识、食品安全、社会治理培训、蓝天保卫战知识等34场宣讲。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