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解读 | 未来五年,长沙县怎么干?

  ◎星沙时报记者 盛磊

  1月24日,长沙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审查和批准了《长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提出,围绕“率先打造三个高地、建设现代化示范区”目标,力争“十四五”期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00-2500亿,年均增长7%-8%;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45%-50%;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53%-55%;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例达4.3%-4.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5%-7.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8%左右。到2035年,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造现代化新湖南先行示范。

  打造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高地

  关键词 转型升级

  纲要点击

  保持定力深耕实体经济,聚焦转型升级,着力筑牢产业基础,推动产业链现代化,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构建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现代产业体系,聚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加速闯出一条推动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新路。

  实施路径

  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以智能制造赋能“两主一特”产业,重点发展工程机械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培育壮大一批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工业互联网产业、生物科技及生命科学产业、新材料产业、区块链产业、通用航空产业、应急产业、装配式建筑产业。

  积极布局和发展数字经济。实施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工程、“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建设工程、智慧园区示范建设工程、国家区块链试验区建设工程、生物科技及生命科学产业培育工程、全球装备维修再制造中心建设工程。

  构建现代化服务业新体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会议会展、现代金融、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电子商务、楼宇经济、临空产业服务;积极提升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发展文化体育和旅游、商贸消费、养老服务、家政托幼。

  发展优质高效的都市现代农业。重点发展粮油、茶叶、蔬果、特色养殖、花卉苗木等五大农业主导产业。

  打造人才集聚与科技创新高地。建立国际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积极创建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科技企业“小升高”计划;打造世界级高端装备制造的科技成果孵化地、智能制造聚集地和合作交流策源地。

  打造全国高品质现代化城市标杆

  关键词 一核三城

  纲要点击

  坚持紧凑城市、精明增长的理念,以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态度,全力推进“一核三城”建设,打造居安业乐、城美人兴的现代化品质之城和“秀民”聚集之地,构建格局远大、生活美好、智慧精致、底蕴厚重的“力量之都、大美星沙”。

  实施路径

  构建大都市区发展格局。西融,全面对接长沙主城区;北进,打造北部生态服务城;东拓,建设东部临空产业城;南联,打造南部国际会展城、推动长株融城;中优,优化主城区和经开区。

  营造特色高端的城市品质。强化“一核三城”城市整体风貌分区引导,塑造“两楔二心、两环四带”城市蓝绿空间景观格局。

  建立现代化城市管理体系。构建智慧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精细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安全运行体系。

  提升城市文化与城市魅力。提升“田汉大舞台”“松雅书院”等群众文化品牌,积极对接马栏山视频文化园,擦亮“五悦星沙”文旅品牌;稳步实施“六德”工程,积极开展“六传六讲”实践活动;重点对松雅湖周边、会展与国际交流区、临空经济示范区以及人民东路两厢等区域进行门户打造。

  打造全国内陆开放发展高地

  关键词 内外联动双循环

  纲要点击

  依托长沙县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高水平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打造交通物流综合枢纽,扩大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力挖掘释放内需潜力,努力将长沙县打造为我国内陆地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门户和开放发展高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长沙县的新担当和新作为。

  实施路径

  高标准建成自贸试验区。推动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申建2-4个功能性口岸,启用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打造中部跨境电商分拨与销售中心。

  打造交通物流综合枢纽。全力争取第五航权落地长沙,打造高效通达全球的主要客货运枢纽和经济体的空中运输通道;支持黄花机场往东扩建,修建T3航站楼和第三跑道,加快机场货站改造扩容;创新发展空陆联运,开展“航空+高铁”多式联运试点。

  扩大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培育龙头企业在重点国家建立制造、维修基地和研发中心;引进国际组织及机构,发展国际航空服务业务;积极对接大湾区创新资源,支持设立离岸科创平台,成立离岸创新联盟;推动长沙经开区与长江沿线国家级园区的联动合作,跨区域构建创新生态圈。

  充分挖掘释放内需潜力。重点打造城市时尚消费和品质消费集聚示范区;培育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信息消费、时尚消费等商业新模式;探索利用区块链数据共享模式,打造投资信用平台,实现工程项目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

  打造全国基层治理现代化标杆

  关键词 深化改革 

  纲要点击

  保持蓬勃向上的朝气、敢闯敢试的锐气、开拓进取的勇气,发挥基层探索精神,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率先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全面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打造全国基层治理现代化标杆,努力为“中国之治”贡献基层实践和“星沙智慧”。

  实施路径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深化“一业一证”改革,推进“一照多址”改革,在基层大力推广“一枚公章管审批”;逐步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持续实施领军企业“登峰行动”、中小企业“拔尖行动”、小微企业“强身行动”。

  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政务诚信监测治理体系;以“三化赋能”的“智慧五零”平台建设为重点,升级党建O2O服务平台,推进“智慧五零”APP开发和使用,深化小区治理“三五”模式和党员联户135工作模式,探索推广组级治理模式,持续推进“党建+‘五零’村(社区)建设”。

  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改革。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行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积极打造“阳光政府”;健全冤假错案防范和纠错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机制;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方式,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

  打造全国乡村全面振兴标杆

  关键词 美学经济

  纲要点击

  坚持工农互助、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围绕环境美、产业美、生活美、乡风美、秩序美“五美与共”,发展美学经济,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乡村社会治理,让农村有景可看、农民有活可干、农业有钱可赚,将长沙县打造成为全国乡村全面振兴标杆。

  实施路径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形成“两主两辅”对外运输通道,即京广、宁长浏对外主通道,星沙至金井、星沙至江背对外辅通道,重点实施渝长厦高铁建设项目;完善防汛抗旱治涝减灾应急管理体系,推动智慧水利工程建设;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功能,建设中心城区“1公里”、城郊“5公里”充电服务圈;积极推动5G网络规模化部署并在城区全面覆盖;推进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建设。

  建设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打造国家级、省级特色小镇,重点打造4个特色农业类小镇、8个旅游度假类小镇、3个工业制造类小镇;打造一批以金井、开慧、安沙、高桥等为代表的“一茶一花一民宿”全域旅游特色景点和精品线路。

  持续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鼓励以承包、租赁、入股、合作等多种形式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争创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

  系统推进乡村社会大治理。强化组级单元治理,打造社会组织参与城乡基层自治新平台;加快“数字法治·智慧司法”建设,完善大数据执法信息平台,深化法治乡村示范建设;扎实推进“建设厚德星沙、打造好人之城”三年行动,稳步实施“六德”工程;全面推行“互联网+警务”。

  打造全国生态秀美宜居样板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纲要点击

  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努力将长沙县打造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

  实施路径

  优化城乡生态空间格局。强化县域东北生态片区和东南生态片区的保护,积极防治浏阳河、捞刀河沿岸重金属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建设完善城区绿地系统,加快建设综合性公园、主题公园、社区公园、街头花园、微绿地等城市绿色斑块。

  加强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大力推进循环园区建设,实施产业园区循环化建设和改造工程;创新园区产业用地分类、鼓励土地混合使用、提高产业用地土地利用效率、实行用地弹性出让、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供地等,满足项目用地需求;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入节水型社会建设中。

  推进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实现城区裸土全绿化,建筑施工采取全过程污染防控措施,推动农村地区农作物秸秆收储站点全覆盖;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建立污染地块联动监管机制,建立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加快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示范村建设。

  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施水土气环境要素质量分区管控和重要生态空间分区管控政策;建立全生命周期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政策体系;建立排污许可证管理政策体系;重点探索建立省级及以上园区“亩均论英雄”机制,开展产业园区亩均效益评价。

  打造全国幸福和谐的首善之区

  关键词 共建共享

  纲要点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高质量优化服务供给,补齐民生短板、提升共享水平,在更高层次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更大幅度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

  实施路径

  办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教育。率先全市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整体新建板仓中学、骏豪(昌济)小学等18所中小学校,全县新增学位3万个以上,基本化解大规模学校,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新建城区优质特色高中昌济中学,争创特色普通高中如县二中等,创建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区;建设好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特殊教育研训中心,实现各学段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全覆盖;对接长沙市22条新兴优势产业链,重点建设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群)3个以上。

  建设现代化医卫健康强县体系。建立北部以长沙县第一医院、南部以长沙县第二人民医院、城区以长沙县人民医院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格局,重点发展医养结合产业;完成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共体试点,逐步建成1-2个分区管理的县域医共体;统筹全民健身场地及设施建设,构建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

  推动实现更充分就业。重点突出发掘、扶持一批智能制造、农业科技、大中专职业院校创新创业示范项目;集中资源打造2-4个省级院校创业孵化基地。

  提高人口管理服务水平。全面落实计生特殊家庭“双岗”联系人、家庭医生签约、就医绿色通道三项制度全覆盖;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成为街道、社区的基本民生标配,在北部新城茶塘北片区打造以湖南省人民医院为中心的配套医疗及养老产业;90%以上的城乡社区各建立1所儿童服务机构;规划建设县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康复中心和抚养中心。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华侨城欢乐海岸等一批特色文旅项目;全面推进智慧融媒建设,打通渠道实现政务信息共享;重点打造环松雅湖自行车赛等体育品牌,高标准建设县级体育中心。

【作者:盛磊】 【编辑:王嫔】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报告解读 报告解读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