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群英谱|曹孟君:巾帼敢谋救国事 救助难童母爱多

  曹孟君,1903年生,今长沙县㮾梨人。1920年,曹孟君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当时五四运动仍在延续,但复古与封建礼教也同时沉渣泛起。因带头剪短发,她被迫离开第一女师,先后入周南女校、湘福女校就读。1923年,省立第一师范实行男女同校,首次招收女生,曹孟君又欣然报考,进入立第一师范就读。

20世纪50年代,曹孟君、曾宪植、李德全、邓颖超、谭惕吾合影(自左至右)。

  1925年秋,曹孟君考入北京大学。在这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她进一步受到新文化、新思潮的影响,更加关心国家时事,参加政治活动。在共产党员李芬的帮助下,她开始阅读《共产主义ABC》、《苏维埃制度》等进步书籍,在思想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然而,已在理想道路上迈开了脚步的曹孟君,并不满足于此,她仍渴望着有新的追求。1932年上海一·二八抗战爆发后,她毅然与在南京的老同学组织中华妇女爱国护士队,奔赴战场救护、慰问伤员。从这时到1933年全面抗战爆发,她在南京参与组织进步知识分子读书会,参加反帝大同盟,发起成立南京妇女救国会并任会长,主编《新民报》副刊《新妇女》,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她还与冯玉祥将军的夫人李德全合作,创建了首都女子学术研究会,担任该会理事。她与李德全也就是从这时起,开始了几十年革命事业的亲密合作。

  1936年11月22日,沈钧儒、邹韬奋、史良等“七君子”在上海被捕,她闻讯后立刻四处奔走,设法营救,但在一星期后,她也被国民党反动派投入监狱,被称为“南京女君子”。1937年8月,出狱后的曹孟君立即投入紧张的抗日救亡运动中,被推为中华妇女慰问自卫抗战将士委员会常委,带队奔波在淞沪抗日战场。上海、南京沦陷后,她来到武汉,见到了中共长江局妇委成员邓颖超。从此,她就在邓颖超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在武汉,她与著名社会活动家、救国会负责人王昆仑结为伉俪。在从南京撤往武汉的途中,她目睹了沿途难童的悲剧遭遇,也了解到许多抗日将士为自己的孩子无人管而心急如焚,还听到日本侵略者在战区搜寻难童运回国内,准备长大后做苦力或送到战场当炮灰,甚至割取他们的器官抢救日本伤兵。在战火纷飞的年月,抢救难童就是抢救民族的希望。到武汉后,曹孟君就立即向有关方面呼吁,并得到中共长江局和邓颖超的大力支持。

曹孟君与孩子们。

  1938年3月,由宋美龄、李德全任正副会长的“中国战时儿童保育总会”在武汉成立,曹孟君被推为常务理事。并任该会保育委员会主任。保育总会成立后,曹孟君立即举办保育员培训班,参与在武汉筹办第一临时保育院,并率一批工作人员前往郑州,在战火弥漫的前线,抢救出100多名难童。训练班结束后,她与丈夫一起,毅然前往正浴血搏杀的徐州,兼任第五战区动员委员会妇女委员会主任。在民族大义的支撑下,她与战友们一起,把祖国的挚爱和伟大的母爱凝聚在一起,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奔走于难民人群中、断垣残壁下,艰难地收容着一个又一个难童。徐州失陷时,她和战友们甚至没有能够赶上最后一列火车,硬是和大批难民一道,长途跋涉8天8夜才回到武汉。由于她这个保育会主任的率先垂范,全国各战区抢救难童达四万多人。

  武汉失陷后,曹孟君来到重庆,在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担任重庆歌乐山保育院院长,建立了被海内外誉为“难童之家”的保育院,同时主编《妇女生活》、《现代妇女》等进步杂志,还撰写了不少难童保育方面的著作,指导难童保育工作。1945年抗战胜利前后,她主要以中央银行经济研究所编纂的身份作掩护开展工作,担任中苏文化协会妇委会、中国妇女联谊会等多家妇女进步团体的负责人。民盟成立后,还任过秘书长和组织、联络委员。1948年底,她因被国民党列入黑名单,由上海经香港进入解放区,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同时任全国妇联国统区工作部部长,建立与从国统区来解放区的妇女的联系。

  全国解放后,曹孟君被任命政务院参事,担任全国妇联“妇女服务部”部长,参与研究制定和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工作。在第一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上,她当选为全国妇联执委。从1956年起,她担任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分管国际工作,兼

  任国际民主妇联理事会理事、执行局执委。她还兼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常务理事,中苏友好协会、中朝友好协会理事。是第一至第三届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第一至第三届委员。1967年,曹孟君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4年。

【作者:】 【编辑:吴家齐】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百年风华群英谱 百年风华群英谱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