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群英谱 | 曹伯韩:通俗著述影响大 文字改革用力深

  曹伯韩,名典琦,化名童振华,张云福,1897年生,今长沙县路口镇人。他出身书香世家,父亲曹秩庸长期从事教育,曾任长沙自治女校校长。曹伯韩两岁丧母,自幼随祖父在家读书,从《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开始,至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无不精研细读。1912年,入长沙县立师范就读。1916年考入湖南省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攻读应用化学专业。

  1919年毕业后,曹伯韩先后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化学部、湖南省立图书馆工作。1921年受聘到长沙县立师范任教,曾与学生廖沫沙、张义质组织“长沙农村补习教育社”,在假期动员学生下农村扫盲,传播新文化。翌年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兼任湖南自修大学附中教员。1923年自修大学被赵恒惕封闭后,中共湘区委以自修大学附中为基础,创办湘江中学,曹伯韩主持湘江中学教务。

  1924年,曹伯韩由李维汉、廖锡瑞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与廖锡瑞等组成国民党长沙县党部。1925年夏,党组织派他到萍乡安源煤矿,参加株萍路矿俱乐部,主持教育工作。后回长沙任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宣传部长,主编《战士》周刊,参与领导工农运动。

  马日事变后,调上海中央组织处宣传科工作。中共六大后,任宣传部党报编辑。1930年在全国总工会工作时被捕,在严刑逼供下,未泄露党的秘密,被判刑6年。1934年出狱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在上海以卖文为生。期间,与艾思奇、邹韬奋、李公朴交往甚密,为《读书生活》、《通俗文化》、《大众生活》等刊物撰稿,参加上海文艺界救国会和左翼文化运动,为左翼作家联盟成员。

  抗日战争期间,他辗转于长沙、武冈、桂林、香港、昆明、重庆,从事抗日救亡文化教育。1937年10月中旬,他与田汉、廖沫沙与撤退到长沙的吕振羽、翦伯赞,张天翼等文化界人士,共同发起组织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简称文抗会)。这是当时中共湖南地方组织领导下的最大的一个全省性抗日救亡团体。在长沙期间,他还应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的邀请,在河西燕子窝地下党校讲授社会发展史。1945年日军进犯湘桂,他携妻挈子,在由桂林赴昆明途中,贫病交迫,妻儿均客死宜山。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在桂林师范学院任教。194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后赴香港参与孙起孟、胡绳组建“持恒函授学校”。这一时期,曹伯韩沉潜著述,他许多文化普级读物,如《国学常识》、《民主浅说》、《通俗社会科学二十讲》,都产生于这一时期。他还参与了《大众百科小丛书》史地部分的编写。并与夏衍、宋云彬、孙起孟等为新加坡上海书店编写过小学教科书。

  1949年,曹伯韩赴北京国家出版总署任通俗读物编审,1950年到人民出版社编辑部第二编辑室工作。1951年调教育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致力文字改革工作,后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字整理部副主任及第二研究室主任。曹伯韩是我国当代的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和文字改革的具体领导者之一。他任主任的第二研究室,在文字改革中就是具体负责汉字简化工作的。他在上世纪50年代初发表的《新语文运动中的一些意见》(《人民教育》1951.2.),就文字改革提出了六个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指导文字改革工作的权威见解。

  曹伯韩一生著述颇丰,共有6部语言学专著以及20余部历史、地理、国际关系、青年修养等社会科学方面的通俗读物。语言学专著有:《语法初步》、《中国文字的演变》、《语文问题评论集》、《论新语文运动》等。社会科学通俗读物除上面列举的三部外,还有《世界历史》、《怎样求得新知识》、《通俗文化与语文》、《精神与文化讲话》、《民主讲话》、《青年修养》、《青年自学论丛》等。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走向更加繁荣的未来。我们不会忘记象曹伯韩这样为中国文化进步沤心呖血的文化贤哲和先驱。

  曹伯韩于1959年在北京病逝,享年62岁。

【作者:】 【编辑:王嫔】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百年风华群英谱 百年风华群英谱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