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群英谱|周以栗:愿洒热血写春秋 英雄气节贯长虹

  1931 年 12 月 11 日在中央苏区首府瑞金创刊的《红色中华》报,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政权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其第一任主编周以栗,是一位既有丰富革命斗争经验,又有在中央机关办刊经历的文武全才;特别是他坚持真理、服从真理的精神风范,更堪为共产党人的表率。

  周以栗,字子慎,化名岳易云、王仲英,笔名易元,1897年10月26日生,湖南省长沙县临湘都桥头驿(今属长沙市望城区)人。他生于贫寒的佃农之家,在几位老师的资助下,考入县立长沙师范。毕业后,先后在长沙县立第一高小、长沙周南女校和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任教。

  1915 年,以《新青年》杂志创刊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在全国兴起。在其影响下,周以栗认为,民族要复兴,就必须普及国民教育,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统一国语,推广新文字。1919 年,经湖南教育界人士推荐,他参加了教育部在北京主办的国语训练班。毕业后,回长沙推广普通话,并著有《中国文字的出路》《国语拼音法》等书。1920年,当选为长沙县教育会董事。在这期间,他结识了毛泽东、何叔衡、姜梦周等革命志士,在他们的引导下,他阅读了许多进步书刊,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由一名爱国青年逐渐转变为共产主义者,1924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国共合作后,周以栗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被选为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执行委员,中共党团书记。从此,他主要从事全省工农运动和统一战线的领导工作。

  1925年6月初,英、日帝国主义制造青沪惨案的消息传到湖南,各界民众群情激愤。6月2日,在中共湘区委的领导下,省工团联合会和省学生联合会出面,在长沙教育会坪召开有两万多工人、学生、市民参加的群众大会,成立青沪惨案湖南雪耻会,并开展对英、日绝交活动,周以栗被推为执行委员。6月3日和4日,周以栗、张汉藩等领导工人、学生组成宣传队,深入长沙的大街小巷,进行宣传发动。

  1926年冬,为培训农运骨干,加强对蓬勃发展的全国农民运动的领导,经中共中央农委书记毛泽东提议,国民党中央决定在武汉创办湘、鄂、赣三省农民运动讲习所,周以栗奉命去武汉协助毛泽东做筹备工作,任教务长。为把学员培养成“农民运动的职业家”,他在主持教务工作期间,十分重视对学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组织纪律培养,并制定和颁布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规约》,在学生中建立、发展党组织,不少学员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周以栗返回湖南,任省委军事部长。不久去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被留在中央,任党报委员会委员、中央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杂志主编。不久,中央又派他担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领导、发动农民暴动。

  正当河南工农武装暴动掀起高潮之际,因叛徒出卖,中共河南省委突遭敌人破坏。1928 年 4月15日,周以栗不幸被捕,首先被关押在河南省军法处。在这里,敌人对他施以种种酷刑,虽一次又一次地痛得昏死过去,但他始终坚不吐实,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敌人无法找到证明他身份的证据,只得将他转到开封第一监狱。在其后一年半多的时间里,他团结狱中的政治犯与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他们在狱中秘密建立地下党组织,想方设法与狱外党组织取得联系。为反对虐待和改善狱中生活,他组织难友们开展绝食,终于取得了放风、看书、探监等权利,生活上也得到了一些改善。

  1929 年 11 月,他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出狱后,周以栗又奉命前往哈尔滨,以东省特别区第一中学教师身份作掩护,从事革命活动。在校期间,他向师生宣传革命思想,传播马列主义,开展反帝斗争。党组织创办哈尔滨学院后,他被聘为兼职教师。1930年5月1日,他组织一中学生开展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活动,在大会上发表演说,讲五一劳动节的意义和它的历史,以及“三八”工作制等。5月3日,他被东省特别区警察管理处逮捕。4 日,一中学生 300 余人包围警察管理处,要求释放他。不久,他在被押往奉天的路上逃脱,离开东北返回关内。

  1930 年 8 月,接上组织关系后,周以栗被派往中共中央长江局任军事部长。10 月初,红一方面军攻打长沙未克撤围,在江西袁洲一带休整。可是中央仍命令红一方面军再次攻打长沙,并派周以栗以中央代表身份前往红一方面军,传达中央指示。在总前委负责人会议上,由于红一方面军的行动方案与中央指示不符,引起激烈的争论。会后,毛泽东与周以栗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使他认识到,中央命令红一方面军再次攻打长沙的指示是错误的,于是他坚决服从真理,表态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他的这种态度,这对统一与会同志的思想,决定红一方面军正确的行动方向,起到了重要作用。随后,周以栗与毛泽东、朱德等重新部署了红一方面军的行动,他作为中央代表随军行动。不久,红一方面军攻克吉安,向袁水流域推进,开辟了赣南广大农村根据地,使红军进入到开创中央苏区的历史新时期。

  在毛泽东暂留吉安处理其他工作时,周以栗代理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1930年10 月下旬,国民党反动派纠集 10万兵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围剿”。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江西省委召开联席会议,毛泽东根据当时的敌我形势,提出了“诱敌深入,待机歼灭”的作战方针,周以栗积极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当时,为贯彻这一作战方针,总前委决定红三军团移师赣江东岸,向根据地中心退却。渡江之前,因红三军团干部战士大多来自平江、浏阳和大冶一带,部分地方观念严重的人利用这一点来反对过江,以导致红军内部意见严重分歧。在大敌当前的紧要关头,周以栗受总前委的委托,以中央代表的身份来到红三军团,配合彭德怀说服了这些干部战士,及时排除干扰,保证了红军“诱敌深入”作战方针的贯彻实施,使红军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斗争的重大胜利。

  1931 年 2 月,周以栗任中革军委总政治部代理主任。4 月,被增补为苏区中央局委员,并被任命为中共闽赣边工委书记。同年夏,调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总前委组织部长,先后参与指挥中央苏区第二、第三次反“围剿”斗争。11 月,在全国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和内务委员。同年 12 月,中华苏维埃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在瑞金创刊,周以栗、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该刊辟有“社论”“要闻”“党的生活”“赤色战士通讯”“红色小辞典”等栏目,还有文艺副刊“赤焰”。创刊后,配合中央苏区党的中心工作,对正在进行的建设和巩固工农民主政权积极宣传,曾刊载中共中央关于开展以建设基层政权为中心的建政运动的训令,发表社论阐述这一行动的重要性,还特辟“苏维埃建设”专栏,及时交流运动中的经验教训,推动各地建政工作深入开展。在中央红军反对国民党军第四、第五次“围剿”作战期间,报纸配合扩大红军(简称“扩红”)、筹措战争经费、查田、劳动竞赛等群众运动,开展大规模地宣传报道,进行生动有力地战争动员,引导苏区群众为完成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每一项中心任务而奋斗。还发表过毛泽东《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等重要文章。针对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的侵略阴谋和罪行,该报多次刊文进行揭露,同时抨击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政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

  在周以栗等的努力下,《红色中华》越办越好,最高潮时发行量达四五万份,超过国统区对全国发行的《大公报》。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以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党内占统治地位,

  他们在苏区推行“左”倾冒险政策,排斥毛泽东对苏区党和红军的领导,为捍卫真理,周以栗同王明“左”倾路线进行了坚决的斗争。针对王明“山沟里没有马克思主义”的谬论,他积极宣传“山沟里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为此,他受到无情的围攻和打击,但却始终立场坚定,没有屈服。1932年初,周以栗因肺病大量咯血,被送到汀州医院治疗。期间,他与同在医院治疗的毛泽东常在一起研究分析形势,谋划苏区和红军的反“围剿”斗争。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即后来所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共中央苏区分局考虑到周以栗病情严重,不能随军行动,决定送他到上海治疗。周以栗与瞿秋白、何叔衡等人在一个排的护送下,从于都出发,渡过信丰河前往上海。一天晚上,他们在休息时与敌遭遇,护送的战士先后牺牲,他也被敌人残酷杀害,年仅 37 岁。

【作者:】 【编辑:吴家齐】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百年风华群英谱 百年风华群英谱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