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群英谱|刘畴西:独臂将军震敌胆 鏖战龙冈写辉煌
方志敏在他遗著《可爱的中国》一书中,多处记叙了他的战友田寿的事迹。这位“田寿”,就是红军时期威振敌胆的独臂将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团军团长、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总指挥刘畴西。
刘畴西,原名梓荣,又名瓦臣、仇西,1897年3月28日生,湖南省长沙县新康都沙围子(今属长沙市望城区靖港镇)人。他生于农耕之家,由于父亲善于经营,家中较为殷实,故全力支持他读书,以期支撑门庭。1918年,刘畴西考入长郡中学就读。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在时代风云的激荡下,他积极投入反帝爱国学生运动,曾作为国货维持调查员,带领同学们参加查收和焚烧日货的活动。他还与同学们一道,响应省学联的号召,在暑假中赴长沙县各乡镇开展宣传讲演活动,揭露军阀张敬尧祸湘的罪行。1920 年秋,他考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仍一如既往地参加反帝爱国活动。同年冬,他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员。毕业后,到湖北旅鄂小学任教。
1924年5月,刘畴西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毕业后,留校任第一教导团三连党代表。1925 年2月,他随军东征,讨伐叛逆陈炯明。在淡水城攻坚战斗中,他作为敢死队(当时称“奋勇队”)员,第一个爬上城头,身负重伤。3 月12日,第一教导团与叛军杨虎主力在棉湖西北山地展开一场恶战,双方阵地彼此交错,你争我夺,激战 8 小时,阵地更换了11处。刘畴西与战友们坚守阵地,连续打退叛军5次进攻。
在他率连队反击时,左手被流弹击中,鲜血泉涌,他稍事包扎,又投入战斗。战后,他被转入广州东山博爱医院治疗,因静脉破裂,血管溃烂,只能截掉左臂。战友们都为他惋惜,他却坦然说:“为了打倒军阀,性命尚可牺牲,割掉一臂又有何妨?请大家放心,我一只手也能干革命!”6 月,东征军回师广州,军校给刘畴西颁发了军功状,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亲自来到他的病床前,宣布军校对他的奖励。
1927 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刘畴西接到党组织的通知,秘密离开南京,去武汉找贺龙的部队。他取道江西到达长沙时,正值马日事变爆发后,长沙城中一片白色恐怖,他顾不上回家看望妻女,便乘车北上,赶到武汉,被安排到贺龙所率的第十一军二十四师任参谋。7月26日,他随部队到达南昌,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
起义胜利后,3 万部队进行整编,刘畴西在二十四师任营长,随起义军南下广东。部队中途受挫后,由赣入闽,在长汀重新整编,刘畴西调任团参谋长。时值酷暑,部队且战且走,异常艰苦,失去左臂的刘畴西行动更是不便,但他十分乐观,仍坚持做战士们的思想鼓动工作。9 月中旬,指挥部决定分兵作战,汤坑一役,刘畴西所在部队受到很大的损失,他也与部队失散。他化装成老百姓,乘船在茫茫海上飘流数日,才到达香港。后又历经艰辛,转抵上海,找到党组织,此时已是同年的 11 月。由于伤病交加,党组织安排他一边养病,一边协助周恩来领导中央军委,开展白区工作。
1929 年初,刘畴西受党组织派遣,赴莫斯科苏联军事学院(即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在军事学院学习期间,他刻苦攻读军事著作,掌握军事科学知识,并学会了俄语。当时与他同在这里学习的,还有刘伯承、左权、陈启科等。在当年红军高级前线指挥员中,同时具有黄埔和苏联军事学院学习经历的,只有他和左权。1930年8月,由于国内革命斗争的需要,刘畴西提前毕业,从海参崴乘船返回上海。党中央派他前往江西中央苏区,开始了新的军事生涯。
到中央苏区后,刘畴西被任命为红一军团第三军第八师师长。他与政委王如痴一起,指挥红八师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的作战。在战斗中,他英勇善战,指挥出色,屡建战功。在第一次反“围剿”战役中,红一军团在龙冈设伏,担任正面阻击任务的红八师师长龙芝道阵亡,红军总部立即命令刚到苏区的刘畴西接替指挥,他即率红八师马不停蹄,于东韵拦腰截住敌人,对保证战斗胜利起到重要作用,红军总部表彰红八师“追如猛虎,守如泰山”。在第三次反“围剿”战斗中,他又率红八师取得了全歼敌人一个旅的重大胜利。
1930 年冬,刘畴西调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兼教员,在校长萧劲光领导下工作。他既讲授革命理论,又担负军事技术教学。在教学中,他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把在国外学到的知识,结合红军反“围剿”的实际进行战例分析,使学员从背诵操典、条令中解脱出来,学了就用得上。他十分重视言传身教,为使大家听懂学会,他常通宵达旦地制定教学方案,尽管已没有左臂,但仍在训练时顶风冒雨,为学员做一些示范动作。在萧劲光、刘畴西等的努力下,军校先后培养了近 6000名军事干部,为革命战争作出了贡献,周恩来曾给军校很高的评价。
1932年6月,蒋介石又调动50万大军,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四次“围剿”。11月,中革军委令赣南的地方武装组编成红军第二十一军,由刘畴西任军长,李井泉任政委。他们贯彻朱德、周恩来等仍坚持的诱敌深入、声东击西的战术,协同红三军团和红二十军作战,在宣黄的黄陂地区全歼敌军一个师,敌师长李明重伤毙命。
1933 年3月,闽浙赣苏区形势危急,中革军委调刘畴西前往闽浙赣军区,任军区司令员兼红十军军长。他和方志敏率闽浙赣苏区军民,不惜代价配合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11 月 27 日,他亲临前线指挥,率红十军和独立营歼敌一个团,缴获大批枪支弹药,还俘敌 200 余人,迫使正向河口、上饶、弋阳等地攻击前进的敌军撤退,极大地鼓舞了苏区军民反“围剿”斗争的信心。由于他在保卫苏区中的显赫战功,被苏区人民誉为威震敌胆的“独臂将军”。1934 年 1 月,在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同年 8 月1日,中革军委电令嘉奖他,并授予他二级红星军功章。
1934 年 11 月,寻淮洲、乐少华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原红七军团)进入闽浙赣苏区,与刘畴西、方志敏率领的红十军会师,合编为红十军团,对外仍用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番号,刘畴西任军团长和总指挥,同时成立以方志敏为书记的军政委员会。12 月上旬,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红十军团继续实施转到外线作战、掩护中央红军转移的战略牵制任务。他们跳出国民党军对闽浙赣苏区的层层包围,经婺源、开化之间,北上皖南。沿途,部队大张旗鼓地张贴抗日标语,宣传中共中央“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大造北上抗日的声势。他们一边行军,一边作战,沿途击溃敌人两个保安团,摧毁敌人碉堡百余座,缴获了一些军用物资和武器装备。经过长途跋涉,红军已是人倦马乏,加上伤冻交加,有些战士掉队了,刘畴西就把自己的马让给病号骑。又下令部队减轻辎重,轻装前进。
12 月中旬,蒋介石调集5个正规师、2个独立旅和4个保安团,进至太平县的谭家桥一带,准备合围红十军团。当时,敌军中的补充第一旅过于冒进,位置十分突出,刘畴西准备在太平县谭家桥设伏,一举消灭这股敌人。但由于兵力部署失当,以致造成战局逆转,使红十军陷入十分被动的危局中。经与方志敏商量决定,刘畴西又率部掉头南下,准备撤回闽浙赣苏区进行休整补充。在途经玉怀山地区时,刘畴西率主力部队殿后,在通过敌人封锁线时,又陷入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刘畴西指挥部队反复冲杀,终因寡不敌众,未能突出重围。他自己也因伤与部队失去联系,在玉怀山程家湾附近伤重昏迷被俘。已随先头部队突出重围,又返回来等候刘畴西的方志敏,也于几天后被俘。
敌人将刘畴西、方志敏押往南昌,关押在国民党南京政府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每人脚上都戴上10斤重的铁镣。刘畴西入狱后,枪伤未愈,又得了伤寒病,瘦得只剩皮包骨头,但他却顽强地活了下来。在半年多的铁窗生活中,他任凭敌人威逼利诱,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他还积极策划越狱,但因敌人看守严密未能成功。蒋介石听说刘畴西被俘后,下令驻赣绥靖公署主任顾祝同,一定要把刘畴西争取过来。所以,有一段时期,他的一些在国民党军中任要职的黄埔同学,纷纷前来探望、劝降,曾任黄埔军校教官的顾祝同也亲自来过三次。在生与死的选择面前,共产党人的信仰和忠诚,使刘畴西丝毫不为这些友情、爵禄所动摇,他义无反顾准备为革命献出自己的生命。也许至今仍有人在指责他当年作战时的指挥失误,但却不可能有人怀疑他对革命的无限忠诚。
1935 年 8 月 6 日,刘畴西在南昌市百花洲下沙窝秘密刑场英勇就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昂首挺胸,高喊:“中华苏维埃政府万岁!”“红军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
新中国建立后,长沙县人民政府为刘畴西的遗属送上“伟大英烈”金匾,以褒扬他的革命精神;长沙烈士公园革命烈士纪念塔内,也陈列着他的遗照和事迹介绍。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曾在血与火的岁月中威震敌胆的共产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