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群英谱 | 龚育之:马列文章传承久 中华美德赞誉多

  龚育之,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龚饮冰之子,1929年12月生于湖南湘潭,祖籍长沙县。他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

  毕业后,龚育之长期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从事哲学、社会科学、自然辩证法等学科的研究,参与了建国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中的一系列工作。“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批斗,1973年才恢复工作,借调到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工作。1976年调中共中央毛泽东著作编辑委员会办公室工作。“文革”后历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央党史研究室常务副主任。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二届副理事长、中国科学学和科技政策研究会第二届理事长;还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

  龚育之长期从事党的文献编辑、理论宣传和党史研究工作,在党史界、知识界影响颇大,曾参与《毛泽东文选》、《邓小平文选》的编辑工作,是中国知名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研究专家,党内公认的“大笔杆子” 。他参与了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中央文件的起草工作,著述颇多。主要有《关于自然科学发展规律的几个问题》、《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毛泽东思想研究的新起点》《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旗帜下——读邓小平著作的笔记》。参与主编《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等。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发展关系、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等重大理论问题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且均有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他思想开放,晚年撰写的《党史札记》有理论、有事件、有人物,一事一议,文风细腻,颇具学术价值和可读性。

  龚育之本可成为一名自然科学家,但因为革命工作需要,走上了一条马列主义政治哲学家、会科学家、党的理论工作者的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种是教条式的坚持、一种是创造性的坚持。学术与政治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张力,党的理论工作者要在坚持思想独立自主与遵循大政方针之间力求妥善平衡。龚育之几十年革命生涯,走的就是一条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织合、革命和科学相交融的人生之路。

  龚育之一直在中央机关工作,既是学术权威,又是部级领导。却一直谦逊恭谨,和霭可亲,不耍权威,不摆架子,叫大家称呼他“老龚”。他的坐车是一辆普通桑塔纳,司机看到不少司局级干部都换了新车,羡慕极了,可他坚持不换。他坐车的车牌号码为“9514”,司机想换个社会上流行的吉祥号码,他也不同意,他说:“‘就吾要死’,这号码好记,换给别人于心不忍。”后来司机通过关系,换了块可畅通无阻的特殊牌照,他也坚持叫司机退了回去。

  龚育之是中央党校副校长,带有不少博士生,但他从不接受送礼和请吃,即使是请答辩委员会委员吃饭,他也自己掏钱。他常说:“学生读书无经济收入,而且不少学生家庭困难,我们为国家培养人才,怎么叫他们掏钱?”。他从稿费及积蓄中筹措50万元,赵伟国捐100万,在清华大学设立“龚育之励学基金”,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贡献力量。有一次,武警部队请龚育之作党的十四大精神宣讲报告,回家后司机才发现车后备厢内有二条中华烟和二瓶茅台酒,他二话没说,就叫司机退了回去。他这种廉洁奉公、一尘不染的美德,深深感动着机关的工作人员,为大家树立了学习榜样。

  2007年6月12日,龚育之因病逝世,享年78岁。

  龚育之没有成为科学家,但他的儿子龚克为他弥补了这个遗憾。龚克是留学奥地利的科学技术博士,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天津大学校长。

【作者:】 【编辑:王嫔】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百年风华群英谱 百年风华群英谱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