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群英谱 | 谢炳勋:建设家乡当模范 抗美援朝是英雄

  一位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无脚英雄”的荣复军人,两次上北京出席全国英模大会,两次都作为主席团成员登上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实属少见。更难得的是,1956年11月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时,在人民大会堂贵宾休息室里,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紧紧握着他的手,笑容可掬地说:“长沙老乡,干得不错!” 1960年6月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时,在人民大会堂贵宾休息室,国家主席刘少奇走到他面前,紧紧握着他的手笑着说:“前年我们在全国烈军属、荣、复、转、退军人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见过。”刘少奇还询问了他办学的情况,表扬他办学紧跟形势,结合实际,鼓励他在新的工作中取得新的胜利。在合影留念时,他与国家主席并肩而坐。他就是谢炳勋,一个无脚的英模。

  谢炳勋,1926年生,今长沙县北山镇人。1949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任二三九团参谋处文化教员、侦察员,兼管战俘工作。1950年11月在朝鲜长津湖战役中,不幸被敌人榴弹炮击中,把双腿打坏。因当时气候严寒,气温零下三十度,渗出来的血水迅速结冰,把两个伤口填满了。简单包扎后,敌人的炮弹仍像雨点似的落在阵地上,打得树枝满天飞,白雪变成了黑灰,伤亡不断增加。第一批担架队赶过来要把他抬下去,他说:“放下我,去抢救前面的伤员要紧”。直到后续的担架队赶上来,他才让抬下阵地,运回祖国治疗。

  回国后,他住进二十九陆军战地医院,做了截肢手术,左腿全部被截掉,右腿也截去三分之二。当他从麻醉中苏醒过来,得知自己双腿截后,像触了电一样,心如刀割,差一点昏了过去。原来从负伤的那一天起,他始终充满信心,要治好伤重回前方,可是现在已成泡影,他十分难过。经过首长和同志们的教育和开导,他懂得了革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就是为人民服务,决心向保尔·柯察金、吴运铎学习,人残心红,继续革命。

  东北气候严寒,不利养伤,组织上便让他转到徐州陆军医院。这时伤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恶化,必须再动手术,双腿又进行了截除手术。一次护士给他打针时,不慎针头断了,陷落在左手臂上,医师赶来做手术,划开一条口子却不见针头,再加划一条口还是不见针头,因为针头已随血管跑了,现在还仍留在他手臂上。事故发生后,他不但没有责备护士,反而劝导和安慰她。

  这年8月,谢炳勋来到华东荣校继续休养,并安装了假肢。通过一段时间的艰苦锻炼,可以行走了,他便主动申请回湖南荣军休养院休养。这里条件很好,生活过得美好舒适。过了一段时间,他考虑这不是自己最后的归宿,于是要求要回家乡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1952年10月,谢炳勋主动申请复员回家了。解放后的家乡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他坐不住了,次日便拄着双拐找到乡政府领导说:“我虽失去了双腿,但还有一双能劳动的手,有一颗火热跳动的心,我还年轻,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不会给乡政府带来任何麻烦,更不需要给我任何报酬。”最后,乡政府接受了他的要求,让他做些协助征粮造册、接待来访、办学习班之类的工作。1954年3月,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3年春,谢炳勋被选为副乡长。他每天撑着双拐,拖着假腿(一个有5.7斤)步行三四里路到乡政府上班,有时还要深入村、组开会。工作中,手掌、腋窝磨起了多少肿块,伤口流出了多少浓血,摔过了多少次跤,牺牲了多少次睡眠,忘记了多少次餐饮,他连自己也记不清了。

  解放之初的农村,广大农民群众迫切需要文化翻身。可当时乡里只在破旧的常氏祠堂里办了一所田元民校,办学条件很差,学生一天天减少,乡亲们都希望他去接办。是当副乡长,还是去当只有十几个学生的校长呢?经考虑,他毅然选择了辞官兴教,教书育人。

  解放之初办学困难很多,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而是发扬延安精神,抗大作风,艰苦创业。为了扩大办学规模,他采取半日制与夜校并举,间日制与星期天并举,设初小班1个、高小班4个、半日制初中班1个,学生轮流上课,老师不休息,学生由十几个人增加到200多人。接着,他又办起了全省第一所牌楼农业中学,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为农村、工厂和单位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人才。

  1955年5月24日正在上课时,突然龙卷风袭来,吹倒了教室屋顶的风火墙,掉下来的砖瓦木头压倒了师生。谢炳勋挣扎着从砖瓦里爬起来,发现自己满身是伤,假肢也被打断了。可这时仍风雨交加,闪电雷鸣,未倒的墙还在摇晃,千钧一发之际,他拼命爬到两个倒在砖瓦中的同学身上。又一阵残砖破瓦向他袭来,那两个同学免除了第二次伤害,他却昏迷了过去……。

  “群众办师范,一树发千桠。”这是新闻媒体在报道中对谢炳勋为适应1958年教育大发展的形势,创办全省第一所民办牌楼师范的赞誉。受到表扬鼓励,谢炳勋信心更足,热情更高,接着又办起了省内第一所民办牌楼中学,招收高中班,解决一批初中生升学问题。

  谢炳勋总是以他人利益为重。1956年县教育局照顾他一个转公办教师的指标,他主动把这个指标让给一位优秀教师。同年,县政府见他行走不便,奖给他一匹大洋马,他将马卖掉,钱却全部上交了。1961年调工资时,他主动要求少加一级,把指标让给别人。后来他在家办了一个邮政代办所,收入全部上交作学校办公经费。看似平常事,足可见真情。

  谢炳勋身残志坚、一心为民的事迹受到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1956年11月他出席了全国烈军属、荣、复、转、退军人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60年6月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受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接见。他胸前挂着的18枚各类奖章,彰显着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国家和人民不息奋斗的荣光。

  莫道桑榆晚,落霞尚满天。谢炳勋1980年离休后,仍为党为人民的事业贡献余热。1985年,还受乡党委之托,到牌楼造纸厂担任党支部书记。定居长沙城后,又成了社区两个文明建设的使者,先后到各地作报告180多场,以他的英雄事迹激励人们去努力开创美好的未来。

【作者:】 【编辑:王嫔】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百年风华群英谱 百年风华群英谱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