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群英谱 | 柯蓝:延水河畔遇领袖 散文诗坛绽奇葩

灿烂的朝霞金光万缕,

拂熙的春风暖暖融融,

汨汨的延河吟着欢快的小曲,

巍巍的宝塔彰显着唐宋遗风。

这就是革命圣地延安。

1937年季春的早晨,

一个从长沙来的小青年,

追逐着浪花,

在延河边采摘小花,

朝霞里,走来了一个魁梧的伟人,

“啊!毛主席”!

小青年挺直腰杆:“立正,敬礼”!

他一双机灵的大眼晴,

凝神注视着走过来的伟大领袖。

“再立正,敬礼”——

毛主席和霭可亲。对着他微笑:

“小鬼,在哪个部队?是哪里人”?

“报告主席,在鲁艺,老家湖南人!”

“啊,小老乡,上过什么学堂呀?”

“报告主席,湖南省立第一师范。”

毛主席慈祥的拍着他的肩膀:

“小老乡,还小学弟,延安人才济济,努力啊!”

凝视着主席远去的身影,

回味着主席的叮嘱,

小青年来了劲---

他有了力量千钧。

  这段散文诗,讲的是一个忠实的故事。这小青年,就是1937年奔赴延安的革命青年柯蓝。

  柯蓝原名唐一正,笔名亚一、木人,1920年生,今长沙县江背镇人。讲起他改名柯蓝,还有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当年唐正一17岁,刚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而且是家里的独生子,经徐特立介绍到八路军一一五师驻山西学兵队投笔从戎。在一次战斗中,他护送伤员到前线医院就医,看到女卫生员柯蓝。柯蓝年方16,青春靓丽,是南洋华侨的女儿,护送华侨联合会赠送的药品后,就留在八路军医院当了卫生员。情窦初开的一对男女青年不久就碰撞出了爱情火花,双双憧憬去鲁迅艺术学院深造。然柯蓝在一次掩护伤员转移时遭到日寇伏击,身中8枪,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大声喊着一正的名字。为了纪念这位英勇的恋人,唐一正向组织正式申请改名为柯蓝。

  柯蓝仿佛一夜间成熟了。青春的激情、革命的理想和国恨家仇,拧成了一股勇往直前的力量。他不顾艰难险阻,千里迢迢只身一人来到延安,在陕北公学和鲁艺文学系攻读。在延河边见了毛主席,给柯蓝增添了无限的勇气和无穷的力量。姐姐生了小孩,柯蓝给毛主席写信,毛主席还真回了信,并给小孩取名“延生”。延安开展大生产运动,人人都要分配生产任务,柯蓝想,毛主席那么忙,哪有时间搞生产呀,就把自己班收获的粮食送到王家岭去,毛主席很高兴,用馒头稀饭招待了他们,在当年,这可是级别很高的接待!还有一次,生产合作社开会,柯蓝作为记者去采访,毛主席也参加了这个会,看到柯蓝很高兴,毛主席说:“老乡,记者嘛,来得好啊!今天有肉吃。”

  延安举办征文比赛,柯蓝满怀深情写了篇《我和毛泽东》,情真意切,描述了领袖和人民水乳交融的关系,荣获二等奖。那个二等奖,是极高的荣誉。仅有的一个一等奖由侯宝林先生收入囊中。张爱萍将军、陶铸的夫人曾志和柯蓝并列二等奖。

  人的一生有不少的机遇,人的一生却难遇一次贵人。延河边上遇见主席,柯蓝感到一生有了力量。他博览群书,放飞思想,在延安《边区群众报》当记者,任主编。解放后历任上海《劳动报》副社长兼总编、天马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红旗》杂志社文艺部主任兼编审、《求是》杂志社编审研究员。他还是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散文诗杂志社社长兼总编。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内专门开设柯蓝、文秋文库,收藏其全部文稿。《苏联大百科全书》也开设了他的条目。

  柯蓝一生在文学界摸爬滚打,他的作品立意新颖,文锋犀利,行云流水,惊世骇俗。他结集出版的新中国第一部散文诗集《早霞短笛》,是中国第一部题材、形式多样的散文诗集。他创作的新中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肯定与赞扬。他的电影文学作品《铁窗烈火》被改编拍成电影,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表扬。我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多次大奖的电影《黄土地》,就是根据他的散文诗《深谷回音》改编的。他和夫人文秋共同创作的历史革命长篇小说《风满潇湘》,被湖南电视台改编成电视剧上演。他的作品还有:《红旗呼啦啦飘》、《果园集》、《迟开的玫瑰》、《拾到的纪念册》等。他2006年出版的《中国散文诗创作概论》,也是对自己一生散文诗创作的系统总结。

  2007年12月11日,柯蓝在深圳逝世,享年86岁。斯人已去,但他那清丽而又燃烧着青春激情的笛音,却将永远在祖国辽阔的天地间不竭地回响,激荡着人们的心灵……

【作者:】 【编辑:王嫔】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百年风华群英谱 百年风华群英谱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