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当我们坐享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便利,却也为饱腹之事充满愤懑与纠结,让民以食为天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从毒生姜到近期的变质肉,各种防不胜防的食品安全问题,穷尽了唯利是图的丑陋,也透支了公众对良心的信仰。
区别于其他社会风险,食品安全问题如无尽的梦靥,没有谁可以置身其外而成为幸运者。那么远,也那么近。
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等5部门联合发文,从7月1日起,三种含铝的食品添加剂不能再用于食品加工和生产。针对这一调整,加之近期的肉类问题,近两周以来,长沙县商务卫生与食品药品行政执法大队开展了专项执法检查。在所检查的80多家包子店中,竟有21家涉嫌违法违规经营!
市场道德滑坡、信息不对称、公共监管乏力等等,这些都可以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缘由。道德滑坡非一日而成,重塑道德高地更是非一日之功。再者说,尊重市场经济本身的逐利性,再去振臂高呼“道德情操”,本身便充满违和感;而信息的不对称,更是面临技术门槛和信息门槛,在信息不对称上做文章,也不过是瞎子摸象,不得要领;而监管乏力,则更因存在复杂的利益勾兑而难以简单进行道德上和行为上的约束。
当然,笔者无意于否认任何彰显市场道德的努力、信息沟通渠道的建立和对监管发力的重视,毕竟,从食品安全问题本身而言,就注定问题的解决不可能是单兵突进的。在现在社会文明之下,在市场经济中,法治应成为重要的信仰支撑、改变力量。唯有建立法治信仰,才能让市场道德找到诚信经济的出口,才能让利益勾兑失去泛滥的土壤,也才能让监管不再乏力。就此而言,欣慰于我们所在的城市执法者,能够以法治之名捍卫公平与正义的尊严,明媚每个市民舌尖上的诱惑。
当一切于法治之下,变得井然有序,变得温情人性,当公权于法治之下始终保持冷峻状态,包了“法治”馅的包子,还如何不会让人放心呢?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