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总编辑:宁霞 时报热线 :86885555 注册   登录
星沙时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返回版面

屈原选择长沙县附近 作归宿之地并非偶然

      当屈原流浪于湖湘大地写出一系列耀眼的诗篇时,楚国的形势日益恶化。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陷楚国都郢,楚国被迫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闻此恶耗,忧国忧民的屈原更是悲愤不已。不久秦军攻占巫郡,屈原不愿为秦军所俘虏,只好顺流而下,入洞庭、湘水一带,来到长沙县附近——今长沙县东北的汨罗江畔,准备把这里作为自己生命的归宿之地,而这并不是偶然。

      在楚国的发展历史上,长沙县这片土地曾起过重要的作用。楚国的祖先熊绎受封时,最先居住在大江以北的丹阳(今湖北秭归,也是屈原的故乡),后在迁徙不定的开疆辟土中,曾在大江之南的长沙县一带经营,春秋之后才正式定都于郢。战国时代,长沙县已是楚国南陲的军事重镇和经济中心,也是楚国王族生息繁衍的发祥地之一。而现在的丹阳、郢都都已陷入秦国军队的铁蹄之下,要渡江北上,死在那里已不可能了。于是,屈原想到了楚国南陲的这块热土,准备在这里用死来殉自己的理想。

      下定了这样的决心后,这位第一个走进长沙县的大诗人,在这里留下了他的绝笔《怀沙》,冷静地总结自己的一生,镇定地向世人表示以死殉国的决心。他用最后的诗句,回顾了自己始终奉行的品德和节操。他这样写道(译文):

      我扪心自问,一直献尽忠心、蒙受冤屈仍然克制自己;即使将方的削成圆的,但这永恒的法则不会丢弃。有始无终,背叛志向,这种行径君子最为鄙夷;依照规矩办事,先前的计划不能随心更易。

      这些最后的绝唱,字字沉凝,充满血泪。魂兮飞扬,魄兮栖止。前278年初夏的一天,屈原终于自沉于长沙县东北的汨罗江,以死来实践了自己的誓言,完成了一生的人格追求,时年62岁。传说这一天是夏历五月初五。

      屈原一生热爱祖国,坚持真理,关心人民疾苦,成为激励人们为救国救民艰难求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力量。屈原死后,民间到处流传着有关他的传说,吃粽子、赛龙舟等为纪念他而形成习俗。

      (下期:秦朝在原楚国的“江南”之地设长沙郡)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