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建
1979年,我随父母迁居至长沙县路口镇麻林桥,麻林桥便成了我的家乡。我在这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随后在明月小学(现更名为明德小学)和麻林中学度过了小学和初中的时光。在学生时代,我曾渴望自己凭借优异的成绩走出家乡,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最终未能走向远方,留在了家乡麻林桥。
尽管当年的我心有不甘,但现在的我早已接受并习惯了在家乡麻林桥的生活。我秉承着“老实做人,踏实做事”的家风,让我的家人过上了虽然不算富足,但一直平静祥和的生活。麻林桥对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地名,还是我一生挚爱的家乡,更是我心灵的归宿。
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常带我去麻林桥的河边走。我指着河那边问母亲,过了这条河,那边是否有我家的亲戚呢?母亲说没有。当时我多么希望河那边有我家亲戚啊,因为这样我就可以经常去那边玩。
1998年,二姐嫁到麻林河那边去了,从此,河那边便有了我家的亲戚,我小时候的一个小小的愿望也变成了现实。在二姐结婚那天,母亲和二姐有些难舍难分,母亲几度落泪。我忙拍着母亲的肩膀,劝她不要流泪,要高兴才对。母亲说二姐在自己身边待了25年,突然要分离,她非常不舍。我理解母亲的心情,但无法让她的心情平复下来。母亲还说,二姐在娘家时一直有些娇娇气,不晓得出嫁后能否尽快转变自己的角色,也不知道婆家人是否会喜欢她。
一晃20年过去了,二姐也一直秉承着“老实做人,踏实做事”的家风,不但孝顺公婆、相夫教子,还通过勤劳走向了致富之路,养猪、养鱼、种田、种菜、开大米加工厂,她样样在行。当年那个有些娇娇气的姑娘早已蜕变成了一个能干的农村妇女,当年出嫁时母亲的担心已纯属多余了。
10年前,我在麻林桥河畔结识了一位本地的姑娘,随后我们一起牵手,共创美好的人生。10年来,尽管我们没有大富大贵,但始终相亲相爱。我们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儿,她时常缠着我们给她讲故事,有一次,她问我麻林桥这个地名的由来。我告诉她,麻林桥原来叫蛮人桥,很久以前有个人去赶集,遇河过不去,就搬了些石头丢在河里搭成了一个便桥。后来,丢石头的地方架起了一座桥,就叫蛮人桥,慢慢演绎成了麻林桥。
现在的麻林桥仍延续了当年赶集的风俗,每个月的9日、19日和29日为固定的赶集日,每到赶集这一天,小贩们从四面八方涌过来做生意,而乡亲们也不约而同赶到大街上挑选自己喜爱的东西,麻林桥街上人流如织,好不热闹!
这些年麻林桥的发展与变化挺快的:蓝莓基地已初具规模,正在筹备中的麻林温泉将在不久后开门纳客,县级粮食储备仓库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而麻林桥的特产——豆腐更是成为了麻林桥的一张名片,让食客们流连忘返。
麻林桥的河水哺育、滋润着麻林桥的父老乡亲。他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祖祖辈辈生生不息地奋斗着,包括我的父辈,也包括二姐和我,这里山青水秀,民风淳朴,我是如此深沉地热爱着这片有温度的土地!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