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总编辑:宁霞 时报热线 :86885555 注册   登录
星沙时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返回版面

遗忘不了扇

      ◎胡云彪

      时令刚到初夏,老伴就翻箱倒柜四处寻找她的扇子,总说是我把她的几把好扇子弄丢了。我对扇是情有独钟,又怎么会丢失呢!

      我连忙打开箱子,把那包了几层花布的三把扇子拿了出来,一把团扇、一把折扇和一把鹅毛扇,老伴得意地笑逐颜开,一把就拿起了她的团扇。这团扇是轻绸白面,扇面上画着一位身穿红色轻纱的少女,在夜静风轻的郊外追扑着流萤,画旁行云流水般书着杜牧的“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老伴边欣赏,边吹吹抹抹,生怕她的扇有一点灰尘。她说,这扇我用了几十年,还真用它扑捉过好多萤火虫哩!

      她看到我沉默着在观看展开的那把古铜色的用得油光发亮的折扇。扇面是碧波荷香,一双青年男女在湖边摇扇观景,扇的另一面是一首诗,“南国佳人扇,休在袖中藏,随君团扇舞,摇动一身香。”我说:“你记得不,这还是你去新疆时送给我的见面礼!陪伴我半个世纪啦,走过了几万里,多少情和爱,尽在此扇中。”她点点头,“怎么不记得,那还是从长沙带去的哩!”

      几十年来,我们对扇子有一种特殊的偏爱和感情。它不仅仅是定情礼物,还是一项集多种艺术审美于一身的工艺品,更是一个重要的收藏门类。自宋代以来,宫廷和民间都有收藏扇子的嗜好,《红楼梦》那位石呆子就是扇子的收藏家,他收藏宋、明、清几百把精品扇子,视扇如命。

      戏曲舞台为增添效果,也多用扇子作为道具。生行中的小生使用最多,显示其风流倜傥;老生执扇,则表现一种安详与闲适;旦行用扇很讲究,《贵妃醉酒》的杨玉环用的牙柄泥金折扇,《牡丹亭游园》杜丽娘用折扇,丫环春香则用团扇。

      持扇的姿态体现出人物的高低贵贱,一把折扇的执扇姿势、开合力度、摇动幅度颇能体现人的态度与修养,文雅、庄静、庸俗、浮躁尽可一一展现出来。七十年前,卢沟桥事变的当日,北平各报记者在宛平县采访县长王冷斋,王冷斋身着长衫,手持折扇,神态镇定,侃侃而谈,向记者、向世界控诉日军罪行。在大敌当前、民族危亡之际,仍不失书生本色,那折扇、长衫体现出民族的尊严,也展现一种不可辱的气质精神!

      扇子这集书法、美术、工艺于一身的工艺品,几百年来不仅是士林中的时尚,也是古玩和梨园界最为流行的物件。1930年,梅兰芳访美时,他以折扇作为礼品相赠美国各届友人。

      时过境迁,随着中国人民生活节奏的变化,扇子作为用具和佩饰已经愈来愈远离了现实生活,但它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却很难令人忘怀。那缓缓的清风,那扑流萤时的欢呼雀跃,为夏日生活所带来的快乐、平和与舒展,会永远留在记忆之中。我怀恋扇子,更怀恋那渐渐失去的优雅。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