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辉
70年代末,里弄里的电视机多了起来。大多是9吋黑白,我们楼下穆家有一台12吋进口的,于是邻居们常去他家蹭电视看。尤其有足球转播的日子,他家更是挤满了人,其中包括正上小学的我。容志行、左树声、黄向东、古广明……这些是我最早“认识”的球星。
足球按说是很容易看懂的体育比赛,但有个难点——越位,我看了几年才弄明白。另外有些困惑是因为我年纪小加之当时闭塞的环境造成的。比如我常常纳闷,中国男足在亚洲算是强队,何以打不过欧洲一些俱乐部队?那时我对俱乐部的理解是业余体育组织,比如虹口区工人俱乐部,这样的球队能有多高水平?有些东欧球队的名称更“印证”了我的这种认识,比如波兰卡托维茨矿工队、苏联顿涅茨克矿工队……矿工挖矿之余能踢得这么好,真不可思议。
后来知道俱乐部队并非业余球队,有的比所在国家的国家队更强。我想当时外国人看咱们的甲级联赛也会有一些相似的困惑,比如联赛中有许多“部队队”。记得沈阳部队队、北京部队队实力一度位居中游,成都部队队、广州部队队、昆明部队队……也曾是甲级队。这些球队当然也都是专业队,并非练兵之余踢着玩的。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到了八十年代后期,部队队渐渐消失了,甲级联赛中出现了一些城市队,诸如广州队、大连队。它们都很强,显现出新生力量的蓬勃朝气。
我的中学时代,国际间足球友谊赛多了起来。记得1983年6月,中国国家队在北京与法国国奥队1比1踢平,我们宿舍区的球迷们欢呼雀跃。国奥队就是国家队,我们能和这么强的法国队踢平,这是多大的进步啊!我的初中同学许多出自高知家庭,见识得多,知道当时欧美都是业余球员参加奥运会,我们是以国家队身份参加奥运预选赛。法国国奥并不入流,平之不武。
90年代中期,中国足球开始职业化改革,一度热闹繁荣。1994年到1995年间,北京国安先后击败AC米兰、阿森纳、巴西弗拉门戈等诸多欧美劲旅,创造了“工体不败”神话。一时间媒体欢呼雀跃,以为咱捣鼓了一两年职业化就拉平了和人家百余年的差距。后来才知道人家是来度假旅游加捞点商业利益的,这样的比赛只是打着玩。直到如今,那些欧美球队商业比赛时还常常会输给亚洲弱旅。
相比其他项目体育比赛,足球更需要底蕴,而底蕴是踏踏实实奋斗许多年才能积累起来的。中国足球40年坎坷历程让球迷放弃了浮躁心态,不再期待“一夜暴富”。而包括我在内,“看球龄”达40年者,都能得到足球以外的许多感悟。中国足球发展的背景板是一个个鲜活的年代,省队、部队队、城市队、职业队……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名称,而是飞速发展的社会缩影。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