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正祥
似汹涌的潮水,一波,又一波,撼动灵魂的整块陆地,如此切近又如此茫远,令人沉醉又令人恍惚。是的,这个阳光灼热滚烫中午,蝉的叫声忽然间排山倒海而来,如突如其来的雨,在那些青枝翠叶间缠绕穿越,一直穿越到人的心里,穿越到那些时光深处的岁月。
从学校到宿舍的路旁有两条长长的树带,这些蝉便活跃在那些树上。树越大,蝉越多,叫声越是洪亮。往往一只蝉叫了,另一只蝉就应声。一声沉长,另一声就轻短。一声浑浊,另一声就清脆。然后三声、四声就来了,蝉儿像赶趟儿似的叫起来。这时,貌不惊人、不知名的小草、小花,便铺满我的情绪。
平时的我,是很少有闲心去倾听这些天籁之声的。我总是每天匆匆地来往于教室、寝室与食堂之间,过着那种“三点一线”的日子。有调皮的学生偶尔会捉来鸣蝉,那叫声分外的热烈!甚至还有一个调皮的学生将蝉塞入讲台,震怒之余,却不得不让他捉去放生窗外。后来想想,那些蝉伴的乡村生活、那些唱歌的课桌,竟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其实,闲与不闲的日子,总是被迫定义,难以区分的。生活间总是有太多的间隙,让你可以忙里偷闲,让你可以去寻求一份生活的享受。
你听,那些蝉声,似初到人间的啼声,似粗蛮放旷的牧歌,更似民间舞台上一台临时组合的热闹歌舞。他们时而合唱,时而分组,错落有致,高低有韵。其歌声有如行云流水,让人了无心事;又如惊涛骇浪,让你激情迸发。
那些蝉声,其实是你个人的心声流露,仿佛滑过你心田的那一场夏雨,隐约地翻越心空的浪,由远而近,由近而远,飘曳在一个荷风吹彻的池塘里,消溶在这个似乎热浪滚滚的午后。只是,你或许真的不懂,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你不懂蝉语,蝉也未必能认识你。你能从它们的鸣声之中听到喜悦、愉快、欢腾便够了。
唐代骆宾王的《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借蝉喻己,喻意深沉。从夏花烂漫的初夏,到绿叶凋零的秋天,蝉不知疲倦地为世人引吭高歌,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情调。而诗人们借助这些不同的意象,或表达高尚的情怀,或抒发满腔的悲愤。无论是娱情还是抒愤,正是这只小小的鸣蝉,唱响着唐诗宋词那意境深远的神韵。
唐宋的迁客骚人早已踏着岁月的行板走远。在这个夏日,蝉声依然高低起落,依然会触动心底最柔软的角落。蝉声中,我回望童年,回望竹林边,房檐下,屋背后的大树上,那响彻天空的蝉声。那些漫过记忆的声音,仿佛童心深处一幅幅最美的画卷,落在今生的记忆里,让我们流连忘返。
还是一样的夏夜,蝉声里长大的我们,早已不再是最初的模样。可是我坚信,依稀的时光里,蝉声就是一种抒情,一种情趣,一种自然而然的美,溢出,能让人眷顾此生。
红尘间,我们遇见。蝉声如雨,愿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段蝉声,在岁月深处纷纷扬扬地飘洒。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