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英
观现实表象好学之人,往往容易满足,急功近利,临时抱佛脚,以为读书可走捷径。不少自以为喜欢读书之人,大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极少用一辈子去下苦功,更难像徐特立先生那样,连吃饭、睡觉、走路都用来读书、背书,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读书学习上。
徐老自觉读书是他一生之嗜好。读书在他看来是如此习以为常,由此也成就了他的不寻常。菊香书屋主人、一代伟人毛泽东在给徐老的信中深情地写道:“我都是佩服你的,愿意继续地学习你的……”。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热爱读书,让只读过六年私塾的徐特立心明眼亮,使他不轻信盲从,有独立特行的思考和权衡,从长沙县江背镇一个小村庄走向人生更广阔的天地。读书何所求?年轻的徐特立认为读书将以通事理,寻正道。他一生坚持自觉读书。18岁,他始教私塾,抱定以读书明人生之理、社会之理,并把这些“理”教给学生,改造社会;29岁,他在爱国演讲时,断指血书;43岁,在教育界已声名鹊起的他,选择去法国勤工俭学,迎难而上,“学法文,一天一个字,7年可学2500多字”;50岁,在革命最为恐怖的时刻,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51岁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探寻革命真理;1939年,他亲笔题写下对联:“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91岁,用毛笔工工整整地写上《为人民服务》全文,将最后的手迹和心血作为今生最后的纪念品,送给他的好战友谢觉哉珍藏。
关于读书言论颇多。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曾说:“雪夜闭门读禁书,不亦快哉”。“冬闲好读书”让不少清逸之士颇有同感。这些过于注重个人喜好读书的浅吟低唱,在徐老心怀天下的读书大情怀大格局面前,显得很是矫情。鲁迅先生对此类人刻画得入木三分,大意是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是平平常常的,若文人偏要装就要令人肉麻。
徐特立是真爱读书。他从来没有一天过的是有钱有闲的读书生活,生活崇尚俭朴,对物质生活极为淡泊。他1877年出生在长沙县江背镇五美乡一个贫农家里,大半生从事办学。当校长时常因穿着过旧被误认为下人,人送外号“徐二叫化”。从他青年时代提出的两条读书办法,可窥见出来。一条是“破产读书”,把薄产全部变卖之后买书,工资除开购买生活必需品外,总是尽可能节约出来买书。另一条是“买书不如借书,读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既能不花钱多读书,而且抄书和摘书也是一种精读。
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时,组织上为照顾年迈的徐老,给他一匹马,但他不骑,用来驮书。为了多带一些,他把书的上边和旁边的空白部分都剪去了。在行军打仗时,他什么东西都可以精简,唯独不能丢了书。他逝世时,已苦心收集了近两万册书籍。
在徐老心中,积财千万,无过读书。他对学生的读书期望:“我愿诸生青出于蓝”。徐特立的读书习惯,在诸生中以毛泽东继承和发扬得最好,毛泽东一生买书、借书、抄书、摘书、作笔记,受益无穷。对比师生两人读过的书,会发现他们的批注方式惊人的相似,总在书上圈圈点点,重要的地方都划上杠、写满批注,留下大量手迹,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读书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誉为“当今圣人”的徐老学识渊博,无书不读,无书不可读。经、史、子、集以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历史伦理、文学艺术、教育学、心理学等他都精研细读。另外,他认为医药卜筮、宗教经典和劝世经文等也要读,不应被旧的东西所束缚,要破除迷信、取其精华、解放思想、创新知识。
他总结的读书学习经验丰富实用。其读书道理至简朴实,“每个人要有一个算盘,打算一天读多少?一年读多少?一生读多少?”他72岁时,还在制定20年读书学习计划。他主张读书的“定量”“有恒”“定量”是指宁可少读,也一定要读熟、读通、读透。
岁月既积,卷帙成富。徐老通过读书发现自己,孜孜不倦提升自己的文化人品修为,难怪他享有极高威望,获得非凡成就,赢得如此敬重。
原来热爱读书、学会读书可以培养和完善人,徐特立的一生就是一部教科书。中国儒家思想历来提倡读书济世。正是如此厚重地读书,正是传统文化对生命的濡养,正是懂得悲悯的人文情怀,让徐特立这个中国男子既拥有坚定理想信念,克己奉公、恭谦、民主、实干,忘我办学,既拥有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风骨,又具备了慈爱宽容的博大胸怀、温柔敦厚的诗教情思。
原来热爱读书,学会读书,可以点亮生活,充实人生,找到真正的幸福。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