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总编辑:宁霞 时报热线 :86885555 注册   登录
星沙时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产经周刊特别报道(A08)

返回版面

长沙经开区扶贫工作队 帮助对口贫困村民摆脱“穷根”

      ◎产经周刊记者 郑骏

      扶贫是当前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联点贫困村真正摆脱“穷根”?根据对当地情况的深入了解,长沙经开区帮扶工作队在近期摸索总结出了一系列工作方法,通过在龙山县召市镇青坪村进行实践,这些工作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扶贫先扶志,脱贫先立志。首先要让贫困群众先从思想上脱贫,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树立不甘贫穷的意念。”长沙经开区帮扶工作队相关负责人表示。帮扶工作队员通过帮助贫困群众树立“临水就吃水资源,坐山就靠山发展”的理念,树立起自主脱贫的意识和信心。

      “单手”夫妻档多元经营

      龙山县召市镇青坪村二组村民张仁强、邓美英夫妻两人在外务工时,先后被切塑机吞掉了一只手,从此一度消沉,生活惨淡。精准扶贫推行后,夫妻俩顺潮奋起,成为青坪村扶贫产业中的模范农户。两口子创业极为不易,许多正常人一个人能做的事,两人无法独自完成。如捆鞋带和切菜,两人需各出一只手配合行动才能做好。

      为确保对口帮扶工作帮到点上、扶到根上,了解情况后,帮扶队员们来到张仁强家因地制宜,设计了帮扶计划。2017年初,在长沙经开区帮扶工作队的指导支持下,张仁强种植一亩紫秋葡萄、养了一亩泥鳅、十头猪、一百只鸡,并率先尝试养殖黑水牤虫,均获成功。

      2018年,他们又养了12箱蜜蜂。因为肢体不如常人灵活,两人经常被蜜蜂刺伤。“国家到我家扶贫,我自己也要拼,别人能做的事,我们多花几倍的时间去做也要做好。”张仁强没有因眼前的困难而放弃。

      如今,他家的猪共下了七十多头猪崽,收入不断增加。同时他们还搬入了自己动手修的扶贫建房。十指连着夫妻心,争做产业先行人,张仁强、邓美英不向残疾低头,不对贫困认输,获得大家的敬佩。

      “板板车”的执着追求

      自进驻以来,帮扶工作队在该村已发展了葡萄、蓝莓等产业,依托上述经济作物增收致富的“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但远水不解近渴,在发展长效脱贫产业的同时,帮扶工作队也注重扶持贫困户发展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的家庭小产业项目。

      龙山县召市镇青坪村一组村民彭南珍今年六十岁,因力大、任劳任怨而被村民津津乐道,得一外号“板板车”。原因是村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位膀大腰圆的“女汉子”推着一辆载着两三百斤谷物的两轮小推车。而她的丈夫邹胜龙则身形单薄,与她形成鲜明的对比。

      两口子一直是村里的勤快人,按理说不会穷。然而两个儿子和媳妇都外出打工,留下7个嗷嗷待哺的孙儿孙女让老两口难以招架,一度陷入贫困。

      精准扶贫实施以后,两人租田98亩种谷子,还种了21亩紫秋葡萄,养了600只鸡鸭。山高坡不平,全靠手脚勤。两人种田请不起工,就起早摸黑,从年头忙到年尾,如同从不歇息的“永动机”。

      “感谢帮扶工作队给我们的帮助!哪里有好产业我都愿意尝试,不怕失败,不怕苦累!”彭南珍对帮扶工作队有着深厚的感情。

      此外,按照市委“聚焦精准、深化帮扶、确保实效”的要求,长沙经开区帮扶工作队采取“授人以鱼+授人以渔”的帮扶举措,特别是在转移就业方面。自帮扶工作正式开展以来,集聚园区三一、蓝思、中联等龙头企业力量,大力推进“订单式技能培训+推荐就业”模式。2017年,组织了60名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并成功推荐34人到园区企业就业,贫困户实现了一技在手、吃穿不愁,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解决园区企业用工难题。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