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总编辑:宁霞 时报热线 :86885555 注册   登录
星沙时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返回版面

戏曲走进寻常百姓家

      ◎黄芳

      朋友圈经常有消息分享:今天有“大事件!全国戏曲界高手都将集结星沙……”,细看详情,原来今年是田汉诞辰120周年,长沙县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田汉大舞台”品牌,开展“田汉戏剧周”活动。

      网上得知本次戏曲周采取免费观影形式,网上报名预定,不论知识达人还是平民百姓,不论耄耋老人还是青年后生,都有机会一睹生旦净末丑,一探神仙老虎狗。

      听到这消息简直乐开花,亲临现场零距离观看高大上的戏曲表演机会不多,平常演唱会门票动辄上千少的几百,对于小老百姓来说,确实奢侈。

      好东西要分享,迅速把这一福利与闺蜜发放,预定、拿票、成行!

      I8日晚,我们姐们几个兴致勃勃徒步前往。剧场分左中右三厅,可同时容纳五六百人观影,茶水、手纸、舒适座椅一应俱全,舞台以大幅旦角肖像布置,精致漂亮,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文化气息。

      观剧的有老人有小孩有青年,有的成群结队,有的夫妻相随,有的朋友相伴,更多的是一些老头老太,他们有时间又爱热闹,也许读不懂台词看不出水准,但让整个剧院充满烟火气息。

      艺术只有这样去掉严肃面孔掀开大牌面纱,才能拥有持久生命力。历来,我们的传统艺术过于拘泥,过于高标准严要求,一直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除了年节晚会露一两手,很少有机会睹其芳容,其衰落与式微也是情理之中。

      其实中华戏曲底蕴丰富博大精深,既有种类繁多、地域特点突出的地方戏折子戏,更有登上大雅之堂、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京戏黄梅戏等大剧种。台湾作家、戏曲家、文艺理论家白先勇先生是非常推崇戏曲艺术的,觉得那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白先生尤其钟爱昆剧,其小说《游园惊梦》即受昆剧《牡丹亭》启发。他自称当了二十年推广昆剧的“义工”,热心向年轻一代介绍昆剧。为了让更多的人欣赏昆曲的魅力,他甚至不惜暂停自己的本行,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精心打造制作青春版《牡丹亭》。一部《牡丹亭》在内地高校巡演,让广大年轻人迷上了婉约细腻的声腔和曼妙典雅的昆曲意趣。

      可见戏曲不是自然衰落,而是没有很好地传承。

      学戏曲出身的,都有一身好功夫,说念做打,不仅有好嗓子,还有好身手。许多歌唱名家是习剧出身,如李谷一老师,曾是花鼓戏团当家花旦,女高音歌唱家郭兰英老师也是晋剧表演艺术家,宋丹丹曾是国家一级话剧演员。在昨天梆剧《火凤凰》、湘剧《水牢摸印》中,年轻演员的鹞子翻身、鲤鱼打挺、朝天蹬三起三落的动作都是高难度的,没有童子功的练习是达不到火候的。

      亲近百姓走进寻常民众,让普通人来了解戏曲、走进戏曲,戏曲才有鲜活生命力。暑假在上海园林“醉白池”游玩,亭台楼阁曲曲折折,花花草草掩映生辉,老人下棋太极怡然自乐,K歌者拥亭为台,献歌博彩,行步其中古韵悠悠,心旷神怡。在“醉白池”前又听到吴侬软语的清唱,如黄莺啼啭似燕子昵喃,一位阿姨正就着录音机在一廊前自娱自唱,我们驻足倾听半小时只觉清风拂面通体舒爽,上前询问,唱的是上海的地方戏——沪剧,而且自娱自乐的阿姨还不是专业演员,就是爱好。惊讶之余,思忖:业余都可以这么好,热爱真的不可估量,普及推广学习,戏曲也可走进寻常人家。

      一边思索,一边欣赏平弦戏《秦琼观阵》、黄梅戏《挡马》,掌声过后,接着是诙谐幽默反映普通生活的京戏《打瓜园》,讲述的是堂堂正正的残疾人陶洪,虽长得鸡胸、驼背、瘸腿丑陋不堪,却武艺高强,与逞强的偷瓜贼黑大汉一比高下,两人比武然后大汉败北被老汉收为女婿的轻松喜剧情节,令人啼笑皆非又皆大欢喜,很有生活气息,现场博得大妈大叔的阵阵喝彩。

      接着欣赏了京戏《芦花荡》、黄梅戏《三岔口》、赣剧《八大锤》,短短的两个小时八部戏剧不知不觉中演完,阵阵掌声和欢呼声中享受视觉盛宴同时也普及了一节戏曲知识课,收获满满意犹未尽,希望更多的高雅艺术走下神坛走进寻常百姓家。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