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周刊记者 蒋云侠
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制造业水平上,而制造业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装备制造业。
经历了近5年行业低谷的蛰伏期后,长沙经开区工程机械企业受益于国内基建投资、生产制造工艺升级等多重因素拉动,重回高峰。2018年,园区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4家企业同时进入“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近日,又一则喜讯从长沙经开区传来:2018年园区工程机械产业实现产值1046.3亿元,增长14.7%,成功晋级千亿产业集群。
涅槃重生
有人说,不经历低谷的阵痛,就无法品味巅峰的喜悦。这句话,放在当下长沙工程机械企业身上,再形象不过。
2011年,长沙经开区工程机械“一柱擎天”。这年4月,三一重工的市值达到152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507.76亿元,净利润86.49亿,一时间风头无两。
自2012年以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历经了漫长的市场调整,这个曾经成就了无数人财富梦想的行当仿佛一夜之间跌入谷底,高速增长和疯狂扩张的后遗症反作用于行业内所有的企业,一大批中小公司宣布死亡,残留一线生机的行业巨头们也集体休克。
“2012年至2016年整个行业下滑了75%。”三一集团副总经理、三一重工总裁办主任陈静回忆,那几年,三一重工停止了员工招聘,公司每一笔账目都由董事长亲自过问,漫长的时间里,曾经频繁曝光于镁光灯下的“三一”几乎淡出了所有主流财经媒体的版面。
当头一棒,彻底打醒了企业管理者,让他们真正重视企业的管理问题和破解核心技术难题。
“我们过去的增长是粗放式的增长,当时公司内部有一个提法是‘没有设备就买,没有厂房就建,没有工人就招’。”陈静说,在行业回落的过程里,三一最大的收获和教训则是经济有周期、经营有风险。
过去数年,三一重工大刀阔斧地收缩产能、控制库存并裁减富余人员。在提高内部抗风险能力的同时,企业还加大了自主创新力度,使得主要产品的竞争能力也有了大幅提升。“这说明,近年来三一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已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三一又一次成功突围,并成为整个行业的标杆。
中联重科则回归主业,保持初心,革新技术,4.0泵车一经亮相,惊艳世界,高度也从40米、49米升到56米,63米4.0泵车还未下线就已成为“明星产品”。
山河智能推崇先导式创新,董事长何清华提出新的战略“一点三线”,即立足于装备制造不动摇,继续做强做大现已有的工程装备、军用装备以及航空装备。目前,山河智能的三大战略业务总体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公司计划在2020年营收突破100亿元。
拥抱智能
行业低谷期不仅是企业的反省期,也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剧烈洗牌期。活下来的企业占据着更高的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强者恒强的格局日趋鲜明。
如何稳固地位并取得突破发展?智能制造将给企业带来核心竞争力。在长沙经开区,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恒天九五等为代表的工程机械企业已逐渐勾勒出行业内“智造”脸谱。
2018年12月28日,2018年“湖南十大科技新闻”揭晓,铁建重工全球首台全智能型混凝土喷射机下线成功入选,成为湖南智能制造创新崛起的一张典型名片。
该装备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对隧道喷射区域的3D扫描建模,具备自动定位、路径规划、智能喷射、自动修正、数据交互等功能,是全球首台具有自感知、自决策与自适应功能的全智能型混凝土喷射机,实现了高效、高质、精准的全智能化湿喷作业,提升了湿喷支护作业的安全性和高效性,为实施隧道智能建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铁建重工全力开启智能化发展模式,全面推动产品智能化、设计数字化、服务智能化、生产智能化、管理智慧化进程,加速形成智能制造时代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倾力为地下工程的智能化施工打造最顶尖、最智慧的高科技产品。记者获悉,目前,铁建重工已成功研制了50多项全球、全国首台套装备,累计获得专利授权超过1000件。
不只是铁建重工,三一重工近年来在智能制造方面也成效颇丰。智能挖掘机和无人驾驶体验室是企业近年来着力发展智能化的一系列成果之一。
三一重工智能制造车间18号厂房是亚洲最大最先进的智能化制造车间。车间实现了智能物流和智能工装,设备物联也更加高级。通过设备物联2.0,可以采集设备在车间生产过程中的能耗、节拍、现场等全方位的数据,用于加强车间管理,提升生产效率。
车间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集团车间内2条泵车线有800多人,现在只有200多人。人均效率提升了400%。车间可实现一小时下线一台泵车。上海临港挖掘机生产车间,可实现5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
目前,三一集团有20多万台在外设备,都嵌入自主研制的“黑匣子”,采集在外设备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于指导服务提升、研发创新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海量数据也形成了业内著名的三一“挖掘机指数”,为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走势提供判断依据。
围绕“互联网+”与工业4.0的内涵与外延,中联重科通过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工程机械制造行业的结合,以智能产品、智能服务、智能工厂为三大抓手不断推进智能制造。目前在建的塔机智能工厂,即是中联重科智能制造征程中的重要一步。在这里,平均每10分钟产出1节标准节,每90分钟生产一条起重臂,每110分钟下线一台塔机,塔机的生产效率、信息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通过智能制造新模式的应用,山河智能的研发、制造、管理、服务等各环节智能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2018年,山河智能成功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在智能制造集群效应带动下,截至2018年12月,长沙经开区共有6个国家级示范企业(专项)(三一集团、树根互联、铁建重工、山河智能、长城金融、镭目科技)、12个省级示范企业(车间)、60余家市级示范企业。
走向集群
过去,长沙经开区以“中国工程机械之都”著称于世。由于市场因素,园区工程机械产业发展,中间起起伏伏,历经繁荣衰退好几个来回,但园区始终没有放弃这一产业,集中全力培植孵育,蓄势待发。通过支持三一重工、山河智能、中联重科等企业整合资源,开发高端产品,完善和延伸产业链,开拓海外市场。如今,长沙经开区工程机械产业破千亿,这样一份“成绩单”无疑是对园区坚持的最好回馈。
下一步长沙经开区将抓住战略机遇,着力把工程机械产业打造成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奋力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具体做法为,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工程机械龙头要对标卡特彼勒,要着重加强产业的横向集聚和垂直整合,重点将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打造成世界级品牌,支持山河智能、铁建重工等龙头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共建、共赢等方式,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做大做强。
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园区大力倡导“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结果。2018年,三一集团主动拥抱“互联网+”,依靠互联网优势开创卡车生态新模式,从研发到销售到服务,所有环节均依托互联网进行。500台三一智能网联重卡仅用了57秒便在网上被抢购一空,被赞“卖得比包子都快”。
2018年,长沙经开区完成技工贸总收入3500亿元,增长10%,全年规模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9.5%。除一路高歌的工程机械产业外,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在国内汽车市场整体增幅放缓的大环境下逆势上扬,全年产值同比增长5.9%,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全年产值同比增长14.4%。园区全年税收过亿元企业达14家,其中上汽大众、广汽三菱税收超过20亿元。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7%,进出口额过亿美元企业达7家。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