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清
面对跌倒的老人,长沙县北山镇北山村村民鲁秀超没有麻木冷漠地走过,而是果断地伸出了手。在人的不确定因素存在风险的社会背景下,“扶不扶”曾引发社会热议,“不敢扶”成了许多人避免麻烦的消极选择,但在鲁秀超看来,路遇跌倒老人,不忍心也不可能视而不见。这份不忍心,既有当地民风淳朴的因素,也和她朴素的良善和“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的共同体意识密不可分。
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互相体谅、愿意成全他人,在平凡的世界里,有许多像村民鲁秀超一样的普通人。尽管他们没有光鲜的身份标签,或许形象也谈不上出众,但他们却犹如一束光,照亮和温暖着周围的人。
急剧的社会变迁,让这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改变了许多人的生存生态。在这样一个“流动的中国”,许多东西都在改变,却依然有一些东西未曾改变,那就是对良知和善行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追求。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活雷锋”。有时候,看似不经意的举手之劳,足以温暖一颗心。
与时俱进的雷锋精神,应该融入每个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不论是扶起摔倒的老人,还是让座给更有需要的人,抑或关爱弱势群体,都是雷锋精神的生动体现,既能切实地裨益他人,也能让参与者收获尊重、快乐等精神层面的回报与激励。雷锋精神说到底就是一种“助人自助”。
这个世界的分量和质量,和我们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息息相关。普通人的力量看似微弱,却可以通过一点一滴的细节推动,让整个社会更有温度、更加美好。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