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周刊记者 蒋云侠
“真是难以想象,当年的小焊接材料厂发展成了中国最大、全球知名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近日,一年一度的三一节表彰会在长沙产业园举行。作为参与涟源创业的第一批员工,已经退休的梁云大也受到特别邀请,并登台为“三一人物”颁奖。
舞台中央,灯光璀璨;会场内外,繁花似锦。看着四周热闹的场景,梁云大难掩激动。他说,这份激动不仅是对三一所取得成绩的祝贺,更是对这份成绩来之不易的感触。
回望创业路
三一穿越熔炉更强大
“今年是三一的33周年庆,如果将三一这33年放入改革开放40年画面中,我们没有一天是浪费的。”在三一节现场,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回首了创业路。
1986年,改革大潮涌动。梁稳根、唐修国、袁金华、毛中吾四人放弃国企“铁饭碗”,拿着从亲戚朋友那里凑来的6万元,在娄底涟源市茅塘镇道童村创办了一家焊接材料厂。
据介绍,当年,四位创始人再加上梁云大在内的四位员工,组成了最初的三一。梁云大回忆,创业之初,梁稳根多次对他们说,要做中国企业改革的试验田,要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机会给了有梦想的人。1991年,涟源焊接厂产值突破亿元大关,成为了当地最大的民营企业。同年,公司正式更名为三一集团。但梁稳根并不满足于此。当时的建设工地,基本是进口设备的“博览会”,中国的产品一出场,就被贴上“品质低劣”的标签。于是,梁稳根和他的管理团队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实施“双进”战略:进入中心城市——长沙;进入大行业——装备制造业,首先进入工程机械制造业。
在这一战略指导下,1994年,三一重工在长沙经开区成立,并由材料工业跨入工程机械,开始研制混凝土输送泵等工程建筑机械产品。
但是从2012年开始,工程机械行业经历长达5年的调整。在深度调整的这5年中,三一遭遇了风险和周期的挑战,但是三一成功穿越了熔炉。“没有经过周期锤炼的公司很难成为伟大的公司。那些不能杀死你的,将会使你更加强大!”梁稳根说,未来,周期和风险会指导三一经营取得更高的成就。
全新起点
紧抓数字化和国际化机遇
2018 年,三一创造了历史最好的经营业绩。公司预增公告显示:预计2018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9亿元至63.2亿元,比2017年增加38.08亿元到42.28亿元,同比增长182%到202%。
“今天的三一,无论从外部的机遇还是从自身来看,都站在了新的、更高的起点上。”梁稳根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鼓励员工,要紧紧抓住数字化和国际化战略机遇,加快三一事业发展,打造三一第二曲线,让企业更加强大,力争实现十倍以上的增长。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中国工业企业面临的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正日趋明显,数字化转型已到了一个关键时期。
基于中小企业在物联网信息化建设中遭遇资金不足、技术匮乏等痛点,三一集团在国内建设首个本土化工业互联网平台根云,协助企业更加迅速、更加方便实现智能制造的转型。如今,三一重工的“树根互联”平台已连接45万台设备,覆盖数控机床、医疗设备、农机、发电机组等42个细分行业,积累了上千亿条数据。
除了用数字化果断变革,三一同步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一方面成立“一带一路”战略小组,推进风电、矿产、港口、住宅工业化、油气化工五类优势项目“出海”;一方面与中建、中国铁建等大型中资公司合作,“抱团出海”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大项目建设。
目前,三一集团已在海外完成美国、德国、印度和巴西四个研发制造基地和十个海外大区的全方位布局。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