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清
在消费社会,手机不仅具有社交、娱乐等实用功能,还具有抽象的符号功能,即社会表现和社会竞争的功能。大学生对苹果手机趋之若鹜,根源于消费文化的走偏与错位——过度追求符号消费,说到底也是一种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迷失。
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所言,人们往往利用消费上的差异,来建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区隔与界限;消费具有社会分层的功能,可以向他人传递出符号信息。这一点,在苹果手机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对于一些人来说,苹果手机就像项羽所说的“锦衣”,不仅让自己穿得更舒适、更体面,也是向他人炫耀自己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的工具。
在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裹挟下,一些大学生陷入了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的误区。然而,绝大多数大学生尚未实现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父母通常是他们的“钱袋子”,往往要为他们的符号消费买单。不然,则“打肿脸充胖子”,想方设法靠压缩生活费来购得苹果手机。再不济,通过分期付款、网络借贷等方式,满足消费欲望。
大学生喜爱苹果手机并没有“原罪”,但是要在家庭经济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量力而行。如果沉迷在符号消费带来的身份认同和阶层优越感,难免会在欲望的深渊里越陷越深。毕竟,一个人的社会认同,最主要的还是要取决于他的角色扮演;那种依靠符号消费来证明自己和表现自己的做法,最终难以长久。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