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总编辑:宁霞 时报热线 :86885555 注册   登录
星沙时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产经周刊·特别报道(A06)

返回版面

稻花香里“掘金”,听取蛙声一片

稻蛙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在长沙县成功实践,以稻养蛙、以蛙护稻,实现增收的同时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

  •   6月25日,合作社负责人任志青正在稻蛙种养基地里撒笼捕蛙。蒋炼 摄   6月25日,合作社负责人任志青正在稻蛙种养基地里撒笼捕蛙。蒋炼 摄

      编者按

      近年来,长沙县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方针、政策,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服务力度,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持续增长良性互动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即日起,本报推出《彬彬访农》栏目,聚焦三农,服务三农,宣传长沙县各特色产业、经济作物、优质农产品,传播农业科技,带动农民致富。

      ◎星沙时报记者 宋彬彬

      近年来,随着“蛙来哒”等一批“网红”餐饮兴起,食用蛙市场供不应求。长沙县智欢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任志青瞄准长沙市场稻蛙少、需求量大的商机,将水稻种植和稻田蛙人工养殖混种混养,既向市场提供生态稻田蛙,又能收获绿色有机优质稻米,获双重高收益,带动农民致富。

      近日,记者前往长沙县北山镇新桥社区高仓片,一探究竟。

      稻蛙共生 摸索成功秘诀

      记者刚到时,正是“蛙娃”们就餐时间。任志青和女儿一起提着4桶蛙食来到基地,娴熟地将蛙食一把把洒在田间的食台中,成群结队的黑斑蛙和虎皮蛙蜂拥而来。

      2011年,任志青在饭店吃饭时偶然听店主说稻蛙受顾客欢迎,却不好买。他在心里盘算,一亩地至少能养出几百斤稻蛙,每斤能卖五六十元钱,怎么也比种水稻划算。随后,任志青经多地考察后,在北山镇新桥社区开始推行稻蛙共生生态种养模式。

      “稻蛙共生,水稻种植的节点很重要,水稻种得过早,稻蛙不上岸吃食;水稻种得过晚,无法给稻蛙遮阴。”谈起稻蛙共生生态种养,任志青打开了话匣子。如今的任志青已成为当地有名的“养蛙专家”。

      大幅增收 生态种养利润高

      稻为蛙遮阴,蛙为稻吃虫,蛙粪肥田又产优质稻米,任志青的生态种养模式也带来了高效益。

      “一亩地光种植水稻,年收入约1250元,而采用‘稻+蛙’生态种养模式,每亩收入可增长10倍以上。”看着“蛙娃”们生长得这么好,任志青面露欣喜。

      “现在每天光饲料投入就要3000元了,再过半个月左右长成成蛙了,每天就要5000元左右的饲料投入。”任志青介绍,稻蛙养殖虽然收入高,但随之带来的成本也高。

      至于一年能赚多少钱,任志青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亩产稻蛙1000公斤,批发价58元/公斤,收入5.8万元;种植一季稻,亩产500公斤左右,2.5元/公斤,收入1250元;受市场波动影响,7、8月份集中销售时期价格略微下跌,但他混养的20亩黑斑蛙和虎皮蛙,收入能有70万元以上,利润高达30万元。

      共同致富 免费为村民提供技术

      “师傅,我来讨教了。”养蛙出了名,来自附近、邵阳、青竹湖等地的“徒弟”们接连不断地找上门讨教技术。

      “很多外地的人都慕名前来取经,我那边有十几亩荒地,我也想试着养一下。”北山镇明月山村村民李平安告诉记者,在任志青这里引进种苗,3分钱一只苗,还享受免费上门技术指导。

      现在,任志青已经带动周边5家农户开始养殖稻蛙。他还透露,今年他打算试着只销售70%鲜货,留下10%做来年种蛙,20%的稻蛙将用传统米糠熏制的方法进行深加工销售。

      “相信在不远的未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丰收景象将在长沙县广阔田野中展现。”任志青满怀憧憬地说。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