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周刊记者 蒋云侠
通讯员 伍玲
沿着漓湘东路一路向东,道路两旁依次可见三一重工、山河智能、广汽三菱、长丰猎豹、博世长沙等企业。一家家企业、一间间厂房、一幢幢楼宇,构成了长沙经开区“三湘第一园区”的底色。
作为湖南园区经济的领跑者,长沙经开区近年来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放眼全国,长沙经开区在国家级园区中排名第24位,仍有潜力可挖。如何通过“精明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长沙经开区管委会主任张庆红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给出了答案。他表示,“创新驱动、开放带动”是园区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关键,也是园区升级重塑的路径。
按照规划,未来长沙经开区将迎来两个节点:2021年,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000亿元,基本实现智慧园区;2025年,园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全面实现智慧园区。
“双千亿”产业格局呼之欲出
目前,长沙经开区最大的特点是工业实体经济体量庞大和产业发展迅猛。根据去年的数据,长沙经开区技工贸总收入突破了3100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也达到2348.5亿元。产业方面,园区已形成“两主一特”产业格局,去年汽车制造及零部件产业成为园区第一个千亿产业。
值得欣喜的是,集聚了三一重工、中联工起、铁建重工、山河智能、恒天九五、五新隧装等一批骨干企业的长沙经开区,工程机械产业产值今年也将突破1000亿元,园区将首现“双千亿”产业格局。
其中,三一重工今年的产值实现两位数增长,有望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记者发现,三一重工早已告别过去单一的增长方式。如今,三一重工以科技创新和开放带动为手段,对“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带来了企业在产品质量、效益、市场结构优化和提升上的裂变式发展。
广汽三菱也是园区裂变式发展的“弄潮儿”。今年10月,广汽三菱发动机工厂将正式投产,届时,无论是园区的汽车配套水平,还是汽车产业链、价值链的延伸,都将得到大幅提升。
对于长沙经开区而言,要精明增长,做大增量,必须招引像广汽三菱发动机工厂这样的重大项目,培育三一重工这样的龙头企业。而这些大投资、高效益企业的落户和投产,正是园区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底气。
记者还了解到,长沙经开区对于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已经有了新思路。未来,在人民东路的两厢,园区将重点铺排工业地产,布局“四创”企业,引进科技创新型企业,提高建筑的容积率,打造园区的“黄金海岸”。
智能制造助推企业转型提档
即将实现“双千亿”产业格局、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再添2家,这是近日从长沙经开区传来的两个好消息。一个代表着产业经济的活力,一个代表着智能制造的优势。这都得益于园区先进制造业企业对智能化升级改造的追求。
今年5月份,被称为“行业搅局者”的智慧卡车——三一重卡上市发布。三一重卡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生产、销售,推动商用车行业朝互联、智能、共享、生态化方向发展,成为引领长沙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标兵。
三一重卡的发布是三一集团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代表。记者发现,园区企业已经纷纷开始自主转型升级,向智能制造迈进。
在索恩格汽车部件(中国)有限公司长沙工厂,工人只需要把物料放入设备,所有加工将会自动完成,随后只需在生产线下游收集成品即可,自动化生产让一个整流器的生产节拍提速到15秒。去年索恩格汽车产销已经超过1000万台套,这意味着中国的每3台汽车中,就有1台汽车起动机与发电机来自索恩格,产自长沙经开区。
记者在上汽大众长沙工厂也看到,一条智能化的生产线可实现6种车型的共线生产,通过技术升级改造,企业产能由原先设计的年产20万台提升到33万台,几乎等于再造了一个工厂。
同样尝到智能制造“甜头”的还有广汽三菱。通过智能制造技术改造,其当前的产能超过原设计的产能的50%以上。发动机工厂的加工车间能实现100%自动化,只需3个班共48人对产品进行检测。
可以看到,园区一批整车及工程机械企业,正纷纷迈向工业2.0、3.0,甚至工业4.0。一个共识也在此形成——智能制造已经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标志。
园区经济发展,不仅要拼硬实力、软实力,还要拼巧实力。对园区而言,智慧园区就是园区公共服务平台要智慧化、数字化,这也是长沙经开区“三位一体”首先要全面实现的。此外,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连接企业、车间、设备,对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生产到运营,进行全周期数字化管理,并且实现个性化和柔性化的生产,这也是园区的中心工作。未来,不是智能制造的产品,将无法获得进入市场的“门票”。
开放让高质量发展
如虎添翼
张庆红在接受采访时多次强调,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做大增量,“创新驱动、开放带动”是关键。如果说创新是长沙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那么开放则是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近年来,长沙经开区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开放大格局,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
其中一个重大动作就是牵头运营管理埃塞—湖南工业园。记者日前获悉,工业园已进入厂房建设阶段,目前已有三一重工、北汽福田等18家企业签订了意向入园协议。实际上,自2016年11月省人民政府专题会议明确长沙经开区牵头负责落实工业园运营工作以来,长沙经开区积极探索产业园区“走出去”新模式,从制度保障、运营管理等全方位保障项目扎实推进。接下来,长沙经开区将继续服务湘企“走出去”和埃塞企业“引进来”,力争年内新增2家埃塞企业签订意向来湘协议。
与此同时,长沙经开区企业也将业务触角放眼全球,借力“一带一路”走出国门。
8月30日,中国首台出口土耳其的自主品牌盾构机在铁建重工长沙第二产业园发运。这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品牌盾构机首次发往欧洲施工企业,实现了自主品牌盾构机从跟随中国施工企业“借船出海”到直接销往国外施工企业“自驾出海”。
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三一重机产品远销印度、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今年上半年,三一重机海外挖机销量近3000台,同比增长66%。
张庆红表示,要大力支持和鼓励本地企业加强与世界先进企业的紧密合作,提高企业的外向度和社会的开放度。下一步,长沙经开区将“按照两主一特一融合”的产业定位,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主导产业链精准招商、以商招商,适度发展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坚持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之路。
同时,长沙经开区将继续做好“腾笼换鸟”的文章,突出亩均效益这个核心指标,引导一些仓储式、货柜式的企业进行第二次开发,让“创新、创业、创意、创投”企业的车间建在楼宇中,集约节约化发展,成为“长高的园区”。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