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总编辑:宁霞 时报热线 :86885555 注册   登录
星沙时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产经周刊特别报道(A06)

返回版面

技术工人苦学成为翻译官

广汽三菱翻译团队以专业担当精神奉献青春,在翻译过程中实现更大人生价值

      产经周刊记者 郑骏

      翻译这个职业给人第一印象就是优雅。列席在各种高端会议中,流利地将言语进行转换。但是广汽三菱翻译团队的职责可远不止这些,他们虽同属一个部门,却被分散在公司各个角落,在各类场合中留下忙碌的身影。身为翻译的他们不止是言语的“传声筒”,还是中日文化的粘合剂,更是公司发展中极其关键的一股力量。近日,记者来到广汽三菱,近距离接触了这样一批“亲爱的翻译官”。

      翻译不只是言语的转换

      肖祉祯最骄傲的事,就是参与和见证了广汽三菱从零起步到一飞冲天。2012年大学毕业就加入这个大家庭的她深耕品质领域翻译工作已近6年。“品质翻译容不得半点马虎。”肖祉祯深谙产品质量就是企业生命线的道理。为了不断提升自身的翻译能力,她始终坚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原则,对于专业词汇和问题点去现场对实车进行确认、学习。

      除了为日方人员做口头翻译,广三的翻译们还承担了大量的其他翻译工作。比如说明书、工程表等,所有需要阅读的材料都需要翻译参与。而这份工作的重要之处就在于信息传达必须精确,否则容易酿成生产事故。比如在资料中看到“薄喷”、“成型不良”等字眼,肖祉祯都要确认其发生的位置、表现症状等。久而久之,她不仅能准确翻译专业术语,还熟知品质标准、不良表象等。同时,对重要资料的笔译,她还会把好“出口关”,每次都会仔细地逐一核对中日文一致性、准确性、格式等,有时为一句话甚至一个单词都要斟酌良久,以确保无疏漏无偏差。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连续五年肖祉桢负责公司QC发表大会参赛队伍的翻译工作,五支队伍均获得金奖。众所周知,担任QC发表评委的中日方各占一半,翻译质量直接关系到发表队伍能否获得日方评委的青睐,这5块金牌,和她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专业的翻译能力密不可分。

      肖祉祯坦言,作为一个翻译,最让她感到开心的是能让双方的沟通变得通畅。有时开会大家会因为工作上的事情产生一些对立的情绪,这时作为一个专业的翻译仅仅转换言语是不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调节气氛,让会议顺畅地进行下去,这就是翻译艺术。”肖祉桢自豪地说。

      从技术工人逆袭成翻译

      如果说当了六年的翻译生涯让肖祉桢成为了同行的楷模,那胡俊的逆袭故事值得每一位不甘平凡的人膜拜。

      二十年前,刚从技校毕业的胡俊并没有想过自己还能成为一个翻译。他先成为了一名装配工人。在这个行业里,优秀的前辈们要么十年如一日打磨技艺,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大师”;要么通过经验的不断累积,逐渐走上生产管理岗位。但胡俊并没有按照“剧本”进行。

      “当时有一个生产难题,我怎么都解决不了。有一位日方的领导愿意教我,但是他不懂中文我也不会日语。”一方面心怀感恩,另一方面想搞懂技术难题,于是胡俊下定决心学习日语,“一定要做到跟他无障碍交流。”凭借着一股年轻人的闯劲,他进步神速,越学越有劲。再次回到公司时,他以“翻译”的身份入职。

      如今,从业十五年的他已成为资深老手。许多后辈都被他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折服,更无法想象他曾经是一个连大学都没上过的技术工人。广三发动机项目启动之初,以他为主力,在其他同事的配合下,仅3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1千多页共计10万多字的设备式样书、15本600多页的QC组装工程表的笔译工作。设备式样书和工程表的翻译难度非常大,因为里面有海量的专业术语。“很多单词字典里都没有,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必须一遍遍跟日方专家确认。”凭着过硬的能力和超凡的毅力,胡俊按时保质地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填补了广三翻译团队在发动机领域的空白,为这个团队积累了从发动机开发、机加工到组装的宝贵翻译经验。

      笔译的同时,胡俊还承担着大量的口译工作。如每周多次和三菱汽车的视频会议,公司内不定时跨部门协调会议,每月一次持续一周的生准连会议,三菱汽车派往发动机工厂人员对接等。虽然有时压力大时胡俊也会开玩笑,“世界那么大,想出去看看。”但更多的时候,他以过来人的身份劝诫年轻人要有梦想。此外,他还把多年的日语学习心得免费发布在网上,许多人因此获益匪浅。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