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总编辑:宁霞 时报热线 :86885555 注册   登录
星沙时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产经周刊汽车(T02)

返回版面

头上蓝天白云,脚下美丽乡村

长沙县江背镇印山村以两型理念引领发展,获评五星级两型示范村庄

  •   长沙县江背镇印山村以两型理念引领发展,获评五星级两型示范村庄。章帝 摄   长沙县江背镇印山村以两型理念引领发展,获评五星级两型示范村庄。章帝 摄

      ◎星沙时报记者 陆继华

      通讯员 钟鸣兮

      “湖光山色交相辉映,一派欧式小楼鳞次栉比,亭台楼阁雕龙画栋,绿水掩映着青山。”走进长沙县江背镇印山村,村内道路宽敞,房屋整齐;湖面波光粼粼,小桥弯弯;公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仿如一幅优美的画卷。

      近年来,印山村以两型理念引领发展,坚持“工业强村、农业美村、商贸活村、文化旅游兴村”的发展道路,提高村民幸福指数,先后获得湖南省“十佳红旗村”、湖南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以及“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五星级两型示范村庄”等荣誉称号。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印山村位于江背镇东北部,距离省会长沙45公里,村域面积15.34平方公里(并村后),辖32个村民小组,人口4370人。

      30多年前,当时的印山村面积狭小,既无资源优势,也无交通区位优势,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广。那时村里建起了一个年产500吨的小型水泥厂,但由于管理混乱等原因,水泥厂陷入了产品滞销、电费交不起、工资发不出的困境。后来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改变生产线,调整人事制度,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就这么“活”过来了,而且企业效益稳步提高,年产值从20万吨到300万吨,现在达到年产800万吨的产能。

      “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工业强村。”村党总支书记刘罗仕介绍,目前水泥是村里的支柱性产业,但环保机械、建材包装、文化旅游等产业也逐渐兴旺。201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3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6万元。由于工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印山村也曾被外界誉为“三湘第一村”。

      “工业发展也带来了环境的压力。”村里的老人们回忆,以前每到冬天,村庄的上空总是灰蒙蒙的一片,即使是春天,新发的树叶上都有一层灰垢。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近年来,印山村改变了生产发展方式,先后投入1600万元淘汰立窑式水泥生产线,每年还花费200万元进行静电除尘和水雾除尘;同时还加大河湖等环境治理,植树造林,使全村森林绿化率在67%以上,彻底扭转了以前的局面。

      以两型发展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公路的另一边湖光隐隐,穿过一道围墙,印山湖便收入眼底。春风细细,碧波轻扬,有亭阁伫立于水中央。绕湖而行,有花坛数方,百花将谢,残红数朵,仍有勤蜂采蜜忙。”阳春四月,一游客游完印山湖后在朋友圈留下如此观感。

      “我们现在转变观念,凝心聚力推进两型建设,以一流的标准、一流的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推动经济不断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环境不断优化,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刘罗仕介绍,印山村除了传统的工业产业外,现在正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在新形势下走出一条新路子。

      近年来,印山村利用两型村庄创建的契机,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投入80多万元建成了覆盖全村的安防监控系统,成立了由36人组成的环卫队伍,并投入150万元实现了垃圾袋装化和集中收集处理;全村还完成了32个村民小组的村组公路硬化,全村道路硬化率在90%以上;同时在村内积极推广应用空气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目前全村农户安装光伏发电30余户,空气能热水器100余台,村级、组级主干道路共安装太阳能路灯500余盏,应用率达100%。

      “两型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民众的幸福指数。”据介绍,近年来,印山村积极完善文化活动基础设施,建成并完善了村民学校、棋牌室、健身室、歌舞厅、门球场、篮球场、游泳池等,还新建了藏书量已达5000余册的农家书屋。该村还组织开展广场舞、腰鼓舞、功夫扇、龙灯、门球等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倡导村民锻炼身体、养成节能环保等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狮子山郁郁葱葱,印山湖碧波荡漾,桃李园鸟语花香,天玺寺钟声悠扬。”这是关于印山湖景色的描绘,也是印山村村民生活与发展的写照。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