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总编辑:宁霞 时报热线 :86885555 注册   登录
星沙时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实干创造实绩 挺进全国五强(A02)

返回版面

问道五强:江阴

蝉联百强榜首13年,靠什么

记者近日前往江苏省江阴市,探寻中国工业经济第一县的转型样本故事

  •   长江之滨的城市江阴,13年来蝉联县域经济百强首位,创造了发展的奇迹。图为城区一隅。   长江之滨的城市江阴,13年来蝉联县域经济百强首位,创造了发展的奇迹。图为城区一隅。
  •   由“麻绳”到“钢绳(钢缆)”再到“光绳(光纤)”,法尔胜泓昇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了从传统制造企业向高端材料研发平台的嬗变。   由“麻绳”到“钢绳(钢缆)”再到“光绳(光纤)”,法尔胜泓昇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了从传统制造企业向高端材料研发平台的嬗变。
  •   制图/任筱   制图/任筱

      一个是响当当的工业经济第一县,13年来蝉联县域经济百强首位;一个是蓬勃崛起的中西部第一县,豪情万丈地向着五强奋进。江阴市与长沙县在区位优势、产业发展、园区支撑、经济转型等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有意思的是,在不久前落幕的党代会上,两地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六大发展战略,且都把“产业强县(市)”“改革创新”战略放在首位。

      8月29日-30日,记者来到江阴市进行实地采访,探寻这个工业经济大县靠什么一直创造着经济发展的奇迹?在资源日益短缺、外需急剧减少以及经济增长下滑成为众多县域发展面临的共同困境时,江阴市又是如何走出一条转型升级、改革创新的发展之路?江阴的样本故事或能为长沙县挺进五强提供借鉴。

      为什么向江阴学习?

      大江入海流。

      一轮朝阳跃出江面,江阴港吊臂林立,长江大桥上车辆如梭,宽敞的路畔柳树婆娑,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地处长江之滨的江阴市,总面积988平方公里,总人口160万。与其遥隔千余公里的长沙县,总面积1745平方公里,总户籍人口74.3万人,相较而言算得上“地广人稀”。

      江阴以全国最大的“精毛纺织、软塑包装、磷化工、模具塑料、金属制品”等为特色的规模产业经济出名。这里民营经济发达、股份制企业活跃,9家企业位列“中国企业500强”。

      从2015年两组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出长沙县差距所在及需要努力的方向:江阴工业总产值6527亿元,长沙县2286亿元,其每平方公里工业经济的产出强度是长沙县的5倍;而长沙县仅用1%的土地创造出90%的财富,潜力很大。

      三大产业占比方面,2015年江阴市为1.6:55.0:43.4,长沙县为5.8:70.3:23.9,江阴市第三产业的占比明显高于长沙县;而长沙县在今年的党代会报告中,对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提出了明确要求。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江阴资本经营非常活跃,资本市场“江阴板块”长袖善舞,投融资方式较多,而长沙县主要在于投资拉动。江阴人流行一种说法:当企业家不牛,当“资本家”(企业上市)才牛。

      这片只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已诞生了39家上市公司。“江阴板块”使得资本运作成为当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特殊模式,并不断被复制。

      我们向江阴学什么?

      转型升级

      拿出100亿产业强市资金

      不可置否的是,江阴瞩目成绩的取得带有传统产业占比经济份额偏重、土地开发强度过高、生态压力大等明显痕迹。江阴市经信委提供的材料显示,传统制造业在江阴工业体量中贡献超过70%,而纺织、冶金、化纤等传统产业又占据了制造业约60%,此外,江阴的用煤量占到中国的1/160,PM2.5指数压力居高不下。

      “拼资源、拼土地、拼环境”的老路已经走到了尽头,该何去何从?这个沉重的问题,其他县域同样也在思考。透视江阴近几年来的转型升级、改革创新之路,或许我们能找到一些答案。

      2009年提出“四四五”产业转型计划,用四年时间,举全市之力推动四大“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全力打造五大“百亿级新兴战略性产业园区”。

      2015年8月出台《中国制造2025江阴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重点实施八大工程,实现从“工业立市”向“工业强市”跨越。

      2016年3月召开“千企转型大会”,拿出截至目前中国县域经济中规模最大的一笔产业强市资金——100亿元(5年),“倒逼”企业主动退出劣质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技术改造等,向“大、强、优、精、专、特、新”方向发展。

      ……

      关键节点的系列举措,推动着传统产业品牌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主导产业高端化。

      人才强市,引进5位诺奖“大咖”

      长沙县与江阴都曾提出人才强县(市)战略,但江阴引才的决心、力度无疑更大。无法想象,一个县级市竟然吸引了5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目光,聚集着4家诺奖得主研究院、35家院士工作站。

      江阴引进的诺贝尔奖得主主要从事生物医药的研发。众所周知,生物医药企业从起步到成熟至少需要三五年的积累期,在此期间,投入多、产出少,甚至只有投入,看不到产出。而这恰恰折射出江阴在人才、产业政策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巨大耐心与决心。

      近年来江阴全面实施包括“诺奖得主集聚计划”、“院士集聚计划”、“海外工程师集聚计划”在内的“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行走在江阴,处处可见企业因人才而兴的成功案例。

      民营企业双良集团,从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蒸汽双效溴冷机开始,到余热利用、空冷技术、高效换热器、海水淡化等,逐步成为城市治水、治霾、节能等领域的“急先锋”。2015年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

      8月29日下午,在双良集团展厅,总裁办副主任周冬敏介绍,集团现已形成了三级研发体系: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部,还设立了江苏双低碳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参与设立20.1亿元低碳产业投资基金。“我们的科研经费优于生产流动资金,成功给重奖,失败不责难,条件非常宽松,我们的技术人员流动性是很低的。”

      循着三十年发展轨迹不难看到,双良之所以成为市场宠儿,一举奠定全国规模最大溴冷机生产基地的地位,与其构建的三级研发体系,以及数百项专利和几十项国际领先水平科技成果分不开。

      走进法尔胜泓昇集团有限公司,尊重人才的气息同样格外浓厚。这家生产了长沙浏阳河大桥、三汊矶大桥、洪山斜拉桥桥梁缆索的企业,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由“麻绳”到“钢绳(钢缆)”再到“光绳(光纤)”,法尔胜实现了从传统制造企业向高端材料研发平台的嬗变。

      行政管理部总裁办公室副主任陈斌雷频频用“人才”、“创新”等词汇来介绍公司52年长盛不衰的传奇。引进江阴企业界第一个硕士、第一个博士、第一个博士后、第一个教授和研究员……法尔胜一直把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走出了一条“人才为王引领,集聚创新资源”的强企之路。

      采访中接触到的一些企业还显示,技术入股、期权激励等形式的“人才强企”普遍存在,用利益机制推动人才与企业“同体进退”,众多人才从“打工者”成为了“合伙人”。

      政府角色,扮好“服务员”当好“三手”

      在转型升级中,政府该如何扮演好角色,挑战颇多。

      采访中,江阴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江阴最大的优势就是支持城市发展的项目、人才、资金、技术等市场资源配置要素,这些几乎全部来自企业,所以政府出台的经济政策都是围绕鼓励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而进行的。

      在此,政府扮演的是“服务员”角色,用三“手”来形容这种角色十分贴切。一是向江阴“智造”转型的产学研“推手”,为企业转型牵线搭桥,创导建立新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在采访中,双良集团总裁办副主任周冬敏一再强调,“江阴政府特别开明,与企业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服务型关系,你能感觉到非常宽松的发展氛围。假若没有良好的政策,发展氛围就会死气沉沉。”

      二是服务“江阴板块”的“巧手”,在资本市场中,带动一大批本土企业上市融资,不仅引导企业上市,而且做好后续服务。今年3月,江阴举行区域股权交易市场集中挂牌活动,被业内人士称为进入资本市场的“开学礼”;4月,江阴召开千企转型提升发展暨人才强企大会,鼓励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型;7月党代会上,明确提出未来五年“江阴板块”的发展目标,确保到2020年上市公司总数超过50家、新三板挂牌超过80家。

      三是严守生态底线的污染“挡手”,绿色节能倒逼企业升级改造。

      当百姓直观感受到那一抹蓝天渐行渐远时,江阴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全省率先开展了污染物排污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通过价格杠杆调节企业排污行为,以市场化方式激发排污主体能够自觉减排或主动增加环保设备投入。

    记者手记

      转型的出路唯有“创新”

      看工业经济大县如何转型升级,江阴是一个很好的样本。几日的采访,记者看到,转型的出路唯有“创新”。一方面,企业担当了创新主力军,从产品推陈出新、技术革新、节能减排,到资本运营创新、两化融合、管理创新等,创新无处不在。另一方面,政府服务也在创新,从搭建产学研联盟到产业强市发展资金等,让创新成为发展最强音。

      可以借鉴的转型之“术”,具体来说一是人才为王。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根本,是企业长盛不衰的秘诀。引进一个人才,培育一个团队,振兴一个产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政府则应大手笔、大气魄引进人才,铸造人才“金字塔”,为选人用人留人营造良好环境。

      二是坚守为要。“转型不转行”是江阴政府与众多企业的共识。坚持主业、坚守实业,做好加减法,把主业和实业做专、做精、做深,夯实企业立身之本;减掉低端落后产能,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

      三是环境为翼。企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尤其是在新常态下,迫切需要政府搭好发展平台,主动上门服务,释放市场活力和动力,优化营商环境。

      创新不止,发展不息。长沙县转型升级的大幕其实早已开启,从结构调整到技术革新再到生态改善,成绩可圈可点,成效有目共睹。如今站在新的起点,长沙县只要继续紧扣创新,迈开步伐,坚定前行,“挺进五强”的美好梦想就一定能早日实现!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