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总编辑:宁霞 时报热线 :86885555 注册   登录
星沙时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返回版面

26年书写传奇 激荡改革开放最强音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长沙经开区近年来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2017年园区技工贸总收入破3000亿元

  •   经过26年发展,长沙经开区从一片荒山土岭变为了一座产业区、商住区、科教区等区域规划分明,功能齐全、适居的工业新城。  郑骏 摄   经过26年发展,长沙经开区从一片荒山土岭变为了一座产业区、商住区、科教区等区域规划分明,功能齐全、适居的工业新城。  郑骏 摄

      编者按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回望40年波澜壮阔的奋进历程,一个个令人振奋的中国奇迹,有力地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新时代东风浩荡,中国梦曙光在前。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产经周刊推出“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专栏报道,全方位回望长沙经开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宣传“创新引领、开放崛起”“全面建设现代化长沙”等省市发展战略和振兴工业实体经济决策部署,在园区营造浓厚的发展氛围,汇聚强大动力。

      ◎产经周刊记者 蒋云侠

      二十六年,足够长沙经开区来书写一段传奇:从一片未曾开垦的丘岗山地,到如今厂房林立;从1992年200多万元的启动资金,到2017年园区技工贸总收入破3000亿元;从当初的“跟跑者”到“领跑者”,跃居219家国家级开发区中的第24位……长沙经开区用日新月异的发展,向人们展现了其巨大发展潜力,也激荡起三湘大地改革开放的最强音。

      二十六载风雨兼程,二十六载砥砺前行。今日的长沙经开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已成为湖南综合实力最强、产业聚集度最好、开放度最高的开发区。

      排除万难

      黄土坡上建开发区

      走在长沙经开区街头,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产业区、商住区、科教区等区域规划分明,功能齐全、适居的工业新城。然而,很多人想不到的是,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土岭,只居住着一些农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时间回到1992年的那个春天。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像春风一样吹遍了大江南北,也像春雷一样震动了长沙县。长沙县的决策层,决定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建设一个新县城,建设一个全新的工业开发区。

      创业的日子里,既艰苦又兴奋。当时,带着县委县政府安排的200多万元启动资金,41名干部来到偏辟的星沙镇,开始了艰辛的拓荒、建城。“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套,只能凭着敢闯、敢试的精神去拼搏。”回忆起那段创业的日子,长沙县老领导、原开发区主任汤定一至今还印象深刻。他说,那时工地上道路不通,通讯不畅,全靠指挥部的人员挪动两条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经过几个月夜以继日地辛勤劳动,终于打开了局面。1992年10月8日,星沙开发区举行奠基典礼。

      自此,厚重的黄土地上,频频发出突破藩篱、拔节而起的“成长之声”:第一期安居工程创造了四天一层楼的神速;两个月开通了与长沙市网的数字程控电话;8个月修建了第一座自来水厂;一年时间开通城区60公里主次交通干道;1993年,投资3.07亿元,启动十大基础设施工程。在其后的两年中,甚至出现了全国5个省100多个施工队伍、数万建设大军会战星沙的壮观场景。

      工业兴区

      大型企业纷至沓来

      1993年7月,省委省政府批准在星沙开发区内设立湖南星沙特别招商区,享受特别政策待遇,德国麦克潘特工具有限公司成为第一个落户开发区的企业。1994年3月,星沙开发区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同时成立。

      全新的开发区建好了,但走工业兴区的征程才刚开始。也就是在1994年,三一重工入驻开发区。来自湖南涟源的彭百雄是最早的一批“三一人”。“那个时候就一栋小厂房,我们基本上用的都是70、80年代用的那种比较原始的,手动的加工设备。”彭百雄回忆道。

      确实,那时的三一重工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三一刚从涟源搬到长沙,征购土地、新建厂房都需要钱。可他们手头并没有多少资金。当时长沙经开区一心想引进这样的企业,于是给三一重工的工业土地价格比其他企业要优惠一些,即使这样,三一都付不出土地的全款。最后,长沙经开区多方协调,将土地的相关手续办下来,让三一拿到银行去贷款,这样才解决了这个难题。

      继三一重工后,韩国LG电子、长沙远大空调、北汽福田、长丰猎豹等许多大型企业纷至沓来,星沙开始出现新型工业城市的雏形。2000年2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批准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开发区。

      通过20多年的建设,长沙经开区昂首阔步、且行且歌,当年的那张“白纸”,如今已是色彩缤纷:2017年,长沙经开区技工贸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拥有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93家,过10亿元企业23家,过100亿元企业7家。全年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成为园区首个千亿产业集群。

      下一步,长沙经开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发展目标,坚持区县一体、融合发展,以园区智能制造中长期发展规划为引领,扎实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难题,突出产业链建设、智能制造、“放管服”改革、资源要素保障,大力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