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总编辑:宁霞 时报热线 :86885555 注册   登录
星沙时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新愿景 新征程(A06)

新愿景 新征程(A07)

新愿景 新征程(A13)

新愿景 新征程(A15)

返回版面

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二月初二这个龙“抬”头的日子,在村子里,可马虎不得。在古代,农事从这一天隆重开场。皇帝要带文武百官,亲自下田,皇后送饭,御驾亲耕,与民同甘苦。

      奶奶有首歌谣: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奶奶娓娓唱着,像念经。

      二月二头天,奶奶反复叮嘱:“瓮里的水,要挑满噢。”在乡村哲学里,清泉、石磨,都是龙,清泉是水龙,石磨碾子是旱龙。二月二习俗,不去井上打水,以防惊动水龙;门口的石磨,也给披上了一领席子,以免惊了它抬头。

      二月二一大早,爆竹轰轰烈烈炸响,似乎为“龙抬头”壮着声威。奶奶在炮声里,拿了蜡烛,这里晃晃,那里照照,嘴里念念有词:“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没处藏;二月二,照窗台,曲蟮蚰蜒进不来;二月二,照炕沿,各方仙家都不见。”

      那时还小,不知道所谓的“仙家”指的是长虫、狐狸等可以成精的灵物儿。心想,仙人会飞,会驾云,本事多大!能看见该多好!我们就跟奶奶捣乱:“为啥不见呀?要见要见!”

      弟弟妹妹在炕上一片声儿:“要见要见!”

      奶奶刚扭着小脚走到半屋,又愠怒地返回来,拿笤帚疙瘩捶向我们的屁股,口里骂道:“见你娘那脚!”炕上,随即响起一片叽叽嘎嘎。

      我娘也在一边笑起来。

      早饭吃面条,美名“挑龙头”,吃面条得拿筷子往起挑吧,这一挑就挑出这一年的一帆风顺步步高;中午吃饺子,美名捏龙耳,捏捏龙耳,你就会耳聪目明身体好。我奶奶拿出剃刀和白布,郑重为我爹剃去长了一个正月的头发。我们看着爹那锃亮闪光的脑袋,捂嘴笑时,奶奶又拿剪刀在我们的小辫上象征性地划拉一下,说:“这下好了,全成龙头了!”

      奶奶还把灶里的草木灰掏出来,用簸箕端着,颤巍巍往门外去了。我们赶紧悄悄跟上,她也不理我们,只把草木灰一溜慢倒,倒成弯弯曲曲一条线,一直蜿蜒到灶间的水瓮旁,止住了。向着屋里问:“媳妇儿,抬头龙回来了吗?”

      我娘早在窗下站着预备好,朗声答:“好好的哩,接回来了!”

      喔,这就把龙接回来了!我们掀开瓮盖,瞅瞅瓮里的清水,哪有龙?

      大人们却像完成了一件大事,十分欣慰的样子。呵呵,从此后,神龙回家,诸“虫”退位;整整一年,佑着我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那个张牙舞爪貌似狂放的虚拟动物,竟是如此祥瑞的神明!

      二月二旧事,闪现在记忆的底片里,神神道道的像个神话;可是人们笃信着,守护着,实践着。它像一颗定心丸,被人们吞入肺腑,化入血肉,成一种安神的力量。它使人们充满底气,“唰”地启开一年的农耕大幕,锣鼓铿锵,丝竹悠扬,有滋有味的生活,周而复始……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