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总编辑:宁霞 时报热线 :86885555 注册   登录
星沙时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时报五周年 走读长沙县(A02)

时报五周年 走读长沙县(A03)

时报五周年 走读长沙县(A04)

时报五周年 走读长沙县(A05)

时报五周年 走读长沙县(A06)

时报五周年 走读长沙县(A07)

时报五周年 走读长沙县(A08)

时报五周年 走读长沙县(A09)

时报五周年 走读长沙县(A10)

时报五周年 走读长沙县(A12)

时报五周年 走读长沙县(A13)

时报五周年 走读长沙县(A14)

时报五周年 走读长沙县(A15)

时报五周年 走读长沙县(A16)

时报五周年 走读长沙县(A17)

时报五周年 走读长沙县(A18)

时报五周年 走读长沙县(A19)

时报五周年 走读长沙县(A21)

时报五周年 走读长沙县(A22)

时报五周年 走读长沙县(A23)

时报五周年 走读长沙县(A25)

时报五周年 走读长沙县(A27)

时报五周年 走读长沙县(A28)

时报五周年 走读长沙县(A29)

时报五周年 走读长沙县(A31)

时报五周年 走读长沙县(A32)

返回版面

长沙县金井镇深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和发扬特色传统文化,促进特色小镇建设

      ◎通讯员 邓祥雁

      驱车沿S207一路向北,不到一小时便能邂逅醉美茶乡——金井镇。这个因井得名,因茶扬名的茶乡小镇,自古便享有“世外长沙,绿茶天堂”的美誉。

      因金井人世代种茶、制茶,其手工制茶工艺相当娴熟,且传承了上千年。去年,金井茶厂的“手工制茶工艺”更是成功申报湖南省非遗项目。

      拥有独特自然风光、悠久人文历史的金井镇,一直以来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相当重视,不断进行发掘和保护。除了“手工制茶工艺”外,锣鼓亭子、滚灯车、小花片制作技艺等一项项颇具魅力和历史的传统文化也相继成功申遗,金井镇也成为全县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镇。

      传承文化遗产 彰显特色文化

      长沙绿茶制作技艺

      “浙有龙井、湘有金井。”站在金井的茶园远眺,高低不一的山峦错综环绕,白墙灰瓦的村舍点缀其中,构成一幅静谧的山水田园画卷。

      走进金井茶厂绿茶手工制作车间,工人们将摊青后的茶叶倒入锅中,双手不停在锅内上下翻炒,然后将茶叶进行散热,反复揉捻后回锅干燥,再均匀撒在焙笼上进行烘焙,三番五次后,绿茶便制作完成。凑近深吸,茶香缕缕,沁人心脾。

      这种茶手工制作工艺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因具有“形美、色绿、香郁、味醇”四绝,享誉国内外。长沙绿茶手工制作技艺,工艺比较复杂,每一环节都需要有一定经验的师傅把关,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基于此,这种“手工制茶工艺”在2016年成功申报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目前,金井镇内有规模茶园面积2.78万亩,外围区域整合控制茶叶基地达42.5万亩。拥有湘丰茶、金井茶两大中国驰名商标,2016年度总产值达20亿元。金井镇以“茶”为主导,通过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带动茶旅游、生态休闲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据统计,2016年全年全镇共计接待游客59.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272.5万元,同比2015年分别增长19%和197.5%。

      现如今,茶园变成了公园,每到节假日,周边市县的游客就会络绎不绝地到金井度假休闲、体验茶旅文化。金井,这座美丽的茶乡小镇,也更多的被外界所熟知。

      锣鼓亭子、滚灯车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过苦日子的时候,一块钱可以买10斤大米,供一家人吃上好一阵。而对于一些稍微宽裕一点的家庭来说,细伢子在农历腊月二十四能收到梦寐以求的礼物:大人会在这一天出一块钱请师傅打造一辆古老漂亮的滚灯车,细伢子推着它唱着喜庆的歌谣走村串户讨糖粒子吃,一直玩到正月十五。

      “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这句在长沙县金井镇(原双江镇)流传甚广的民俗语,说的是自古以来,人们大年三十晚上围炉烤火阖家团圆,到了元宵这天则挂彩灯、玩滚灯。可见,滚灯车作为金井独特的民俗传承至今。

      滚灯车、锣鼓亭子起源于明代,制作工艺复杂,表演形式多样,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但随着现代化的普及,这些传统文化开始逐渐消失。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民俗,在金井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吴乐华的不断努力下,滚灯车、锣鼓亭子于2007年被列为长沙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传统文化除了能在庙会、灯会、祭祀表演、舞龙舞狮等传统场合被市民看到之外,也可以在新春喜乐会、开春典礼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中与其他现代节目相结合,得到了创新与延续。

      为了让大家对非遗项目有更直观、更深刻的了解,金井镇将吸引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参与滚灯车、锣鼓亭子的制作与体验,挖掘背后的故事,推出一系列传承经典活动,开发文化创意产品,让这些非物质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和推广。

      小花片制作技艺

      “好伢子,你听话,五月过节买小花片给你吃。” 长沙县金井镇46岁的张奇德依然记得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斤花片哄一个月”:听妈妈的话不吵不闹一个月,在农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这天,就能吃上喷香酥脆的小花片;一斤散装的小花片拆开后倒出来撒落在饭桌上,一群细伢子一哄而上“嘎吱嘎吱”吃得精光,个个摸着肚皮寻水喝。

      小花片是长沙县的传统糕点之一,历史悠久,因形状很像猫的耳朵,又称“猫耳朵”。追根溯源翻到历史书的前几页,最开始做小花片的便是勤劳智慧的金井人。

      在如今店铺林立、车流如织的金井镇,提起小花片,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曾经是香客祭祀的供品,后来是寻常百姓茶余饭后喜爱的大众化食品。因其筋如白雪,薄似绢纸,油光闪亮,香脆可口。民间每至逢年过节、生日迎亲、乔迁满月都要买来招待客人。因其极具地方特色,金井“小花片制作技艺”也于2015年成功申遗,小花片也成为长沙的一种名小吃。

      金井当地的小吃,除了小花片之外,还有红薯片、红薯粉、腐乳、油豆腐、香干等。这些看起来有些寻常的小吃,如今都成了游客手中的畅销品,也凝结了金井人民的勤劳、朴实,更体现了民间智慧。

      拥有全县最多非遗项目的金井镇,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开展了“非遗”进校园试点。在双江中学和双江小学内创建“非遗”展示室,将滚灯车表演与中学课间操进行艺术融合,将原双江的舞龙技艺进行传习与展演。尤其是针对金井特有的制茶老手艺,金井镇还倡导茶厂成立了制茶体验室,结合茶园开展全市中小学科普教育活动,在清明、五一等节点,开展绿茶技艺现场展示,让游客亲身感受、亲手参与体验,充分体现民间工匠的执着追求。

      通过一系列举措,截至目前,金井镇已有手工制茶1个省级非遗项目,锣鼓亭子、滚灯车2个市级非遗项目,乾义斋小花片1个县级非遗项目。同时,老篾匠、老漆匠、手工红薯片、手工豆腐、百页等传统手工艺也得到代代传承。

      推进茶旅融合 构建茶乡金井

      金井镇距黄花国际机场40公里,距离高铁南站60公里,京珠高速、107国道、黄兴大道北延线傍镇而行,特别是省道207线纵贯南北,金开线横贯东西,已成功融入长沙市“一小时经济圈”。

      金井镇将在全域旅游的战略下,以茶为引,以茶为脉,更加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互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推动非遗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打造出更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和茶产业的优势,延伸茶产业链条,运用“互联网+茶”思维,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加快茶乡小镇城乡统筹建设与全域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